韓愈《原毀》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2。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3。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4!”,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5。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方與藝人也6 ;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無及焉7;周公,大圣人民,后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8?!笔遣灰嘭熡谏碚咧匾灾芎?sup>9?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10?!比∑湟?,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11。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12。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痹唬骸澳苌剖牵且嘧阋??!辈灰啻谌苏咻p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13,其待己也廉14。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奔何从心?,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蓖庖云塾谌?,內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15?其于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16?!迸e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17。是不亦責于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18!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試之矣19。嘗試語于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20;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21。又嘗語于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逼洳粦撸仄淙酥c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22。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23!
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24!
【注釋】 1原毀:論毀謗產生的原因。原,推論、推究本原;毀,毀謗、誹謗別人。古代凡用“原”作題目的文章,實際上即為推究事理因由的議論文。 2責:要求。重:嚴格。周:周到、全面。輕:寬厚、寬容。約:簡約、少。本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3舜:虞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是儒家理想的圣君。 4彼:指舜。 5去:離開、拋開。就:接近、走向,引申為追求、仿效。6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武王卒,成王立,年幼,由周公攝政。這里,也作為儒家理想的圣人之一。7無及:沒有能趕得上的。 8是人:這些人,指古之君子。?。好 ⒈撞?、缺點。 9是不亦:這不就是。 10良人,良好的人。藝人,有才技的人。 11新:新近、現在的。惟懼:就怕、只怕。 12修:修治、做到。易能:容易學會。 13詳:詳盡、全面,指對人求全責備。14廉:少、低、面窄。《說文》:“廉,仄也?!迸c“廣”相對,即逼仄。15心:內心、自己。少:稍、稍微、一點點。 16善是:做好這一點。用:名詞,指本領、才能。 17聞(wen問):名詞,聲望、名譽。18眾人:一般的人。 19常:多次。一作“嘗”,曾經。 20應:響應、應和、附和。與:黨與、同伙、朋友。 21色:臉色、表情。22說:同“悅”,高興。 23光:光大、昭著。已:通“矣”。 24作:興作,振作。存:思,思考。理:治、安定。唐代作家因諱高宗李治之名,故改“治”為“理”
【今譯】 古時候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嚴格而又全面,他們對待別人寬厚而又少責難。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所以不致怠惰;對別人寬厚而少責難,所以人家就樂意做好事。聽說古代的人中有一個叫舜的,他的為人表現,是一位講仁義的人啊。他們探求舜之所以能夠成為舜的道理,并要求自己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夠這樣做,可是我卻不能做到這樣!”整天從早到晚地思考著這個問題,改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和舜相同的地方。他們又聽說古代有人叫周公的,他的為人表現,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就找出周公所以能夠成為周公的原因,要求自己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夠這樣做,可我卻不能做到這樣!”整天從早到晚地思考著這個問題,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和周公相同的地方。舜,是個大圣人,后代沒有誰能趕得上他;周公,是個大圣人,后代也沒有誰能趕得上他。這些人呀,卻各自說:“不如舜,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边@不也是對自身要求既嚴格而又全面嗎?他們對待別人呢,卻說:“那個人呀能有這些優點,這就夠得上是個良善的人了;能擅長做這些事,這就夠得上是個有本領的人了?!比∷囊稽c長處,不要求他再有第二點;只就他的現在看,不追究他的過去;擔心的只是怕那個人不能得到做好事的利益。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種本領是容易的學會的。他們對待別人呢,卻說:“能夠有這一點,這也就滿夠了?!边@不就是對待別人既寬厚而又要求很少嗎?
現在的君子卻不是這樣,他們要求別人很全面,而要求自己卻很少。對人要求全面,所以別人就難于做好事;對己要求很低,所以自身的收獲也就很少。自己沒干什么好事,卻就:“我能做好這一點,這也就夠了?!弊约簺]有什么本事,卻說:“我能夠這樣,這也就夠了?!彼麄冇眠@些話對外欺騙別人,對內欺騙自己,還沒有一點點收獲就停止不前了。這不就是對待自己要求太少了嗎?可是他們對于別人呢,卻說:“他雖說能夠這樣,但他這個人是不值得稱贊的。”只舉出人家的一個缺點,不考慮人家的十個優點;追究人家的過去,不考慮他們的現在;擔心的只怕人家有什么好的聲望,這不也就是要求別人太全面了嗎!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標準來對待自己,卻拿圣人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我看不出他們是真正尊重自己啊!
雖然如此,但做這種事且有這樣表現的人是有思想根源的,那就是怠惰和忌妒。怠惰的人自己不能求上進,忌妒的人又生怕別人努力上進。我多次試驗過了,曾試著在眾人面前說:“某人是個好人,某人是個好人?!蹦切└胶偷娜?,就一定是那個人的朋友;不然,就是他所不接近的,同他沒有利害關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上面所說這些情況的話,那強硬的人就一定惱怒地說出反對的言辭,懦弱的人一定會氣得臉色難看了。又曾經試著在眾人面前說:“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蹦切┎浑S聲附和的人,就一定是那個人的朋友;不然,就是那個人所疏遠的,同他沒有什么利害關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這些情況,那么,強硬的人一定高興地表示贊同,懦弱的人也必定表現出高興的臉色來。所以,事情辦好了,誹謗也就發生了;道德高尚了,詆毀跟著就到來了。唉!一個讀書人生活在當今世界上,而希望聲名的光大、道德的推行,實在是太困難了呀!
身居高位而又想有一番大作為的人,如果聽到我所說的這些話,并認真思考一番,那么,國家大概就可望治理得好了吧!
【集評】 宋·黃震《黃氏日鈔》:《原毀》“傷后世議論之不公,為國家者不可不察也?!?br>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評語卷九:“此篇八大比,秦漢來故無此調,昌黎公創之。然感慨古今之間,因而摹寫人情,曲鬯骨里,文之至者。”
清·林云銘《韓文起》評語卷一:“篇中揭了‘怠’、‘忌’兩字,可謂推見至隱。末寫出人情惡薄,曲盡其態。以公平日動而得謗,故有是作也?!?br>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昌黎集第二卷評語:“毀人之根在忌,忌人之根又在自怠,節節搜出?!挚秩晃制淙酥坏脼樯浦\哉!君子之用心?!∨c忌之謂也’,此句是原?!畬⒂凶饔谏险摺凳展胖印?br>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評語卷七:“全用重周、輕約、詳廉、怠忌八字立說。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毀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此,則不免露爪張牙,多作仇憤語矣?!?br>
清·過珙《古文評注》評語卷六:“看來是兩扇文字,亦似八股文字。責己待人,是一篇之柱。詳與廉,毀之枝葉;怠與忌,毀之本根。全文不說毀而毀意自見。末幅結到國家,此是文公立言主意,……”。
清·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卷八《韓昌黎集》:“言在上者須明斷斯世所以多忌多毀之由,而后可以知人。篇末說明作意?!?br>
清·蔡鑄《蔡氏古文評注補正全集》卷六:“此篇所以存直道,真有關世道之文。其作法,起處先立二柱,以下分應。通篇用排偶,惟末處用單行。格調甚奇。”
【總案】 韓愈文集里,以“原”為題的文章有五篇,通稱為“五原”,除本篇外,還有《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对瓪А肥瞧渲幸黄那兄袝r弊的議論文。作者生活在朋黨紛爭、士人間排擠傾軋最激烈的中唐之世,有感于仁途艱辛,正直士人遭受壓抑打擊,于是寫此文以鳴不平,集中探求士大夫們為謀私利而彼此攻訐,極力毀謗他人的根源及其惡劣影響,意圖恢復古道,革除日下的世風,把國家治理好。文舉舜和周公為榜樣,雖是從維護儒家道統的立場出發,且對毀的根源“怠”、“忌”的分析也較表面、膚淺,但其中闡述的對己要嚴,待人要寬的道理,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文章立論鮮明,構思精巧,逐層推論,說理透辟。全文緊扣“毀”字,先從正面論述,繼而反面揭露,末尾回落題目,進行總結,點明主旨。格局嚴整,層次分明,銜接緊湊,一氣呵成,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運。行文中,通篇采用了對比手法。前二段總體上用“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相比,段中又以責己、待人的不同態度相比;末段又將“良士”和“非良士”、“應者”與“不應者”相比,這就形成了鮮明對照,給人以深刻印象。且排比成篇,更具特色。作者把排句的運用擴大到段與段、意與意之間,反復疊出,時見變化,使文句整齊而又避免了平板呆滯的毛病。這種把語言修辭手法發展為文章的表現手法的藝術制作方式,無疑會擴大文章的表現力,說明了韓愈散文的創造性。
上一篇:楊敬之《華山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皮日休《原謗》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