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宋之問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舟凌石鯨度,槎拂斗牛回。
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昆明池在長安東南,原是漢武帝所開,用以訓練水軍的。在唐代,成為一個名勝游覽區。“應制”、“應令”、“應教”詩,總稱為“應制詩”。這種詩大多是五言四韻的五律,或六韻至十二韻的長律,偶爾也有絕句。由于這是君臣之間的文字酬答,措辭立意,必須顧到許多方面。要選擇美麗吉祥的詞藻,要有頌揚、祝賀、箴規的意義,要聲調響亮,要對仗精工,要有富貴氣象。
為皇帝晦日游昆明池而作詩,題材中主要部分當然是皇帝、晦日、昆明池三項。宋之問這首詩就使用了與此三者有關的典故。第一聯是先敘述這件事:春天參與了靈池上的宴會,池邊設置了帳殿。靈池、滄波,都是指昆明池。第二聯描寫乘船在昆明池中游覽:船劃過了石鯨,好像從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回來。昆明池有石刻鯨魚,又有牽牛織女的石像立于池之東西,使池水仿佛像銀河。槎,就是船。第三聯就得照顧晦日:這個節日是正月三十日,春氣還沒有到來,只是暗暗地催楊柳發芽。據說,唐堯的時候,階下生了一株草,每月一日開始長出一片莢來,到月半共長了十五莢。以后每日落去一莢,月大則莢都落盡,月小則留一莢,焦而不落。這一莢稱為蓂。后世詩文家就用“蓂”字代替莢。此詩說“蓂全落”,可知是三十日。于是,這一聯詩,就扣住了正月晦日。第四聯要扣住昆明池。詩人說像北海那樣茫茫無涯的水中,正好看落日的景色;看到池底的黑泥,便想到這是劫火燒余的殘灰。這兩句用的都是昆明池的典故。當年漢武帝開鑿此池,取象北海(溟,即北海)。在池底掘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東方朔說:天地大劫將盡,就會發生大火,把一切東西都燒光,叫做劫火。這是劫火后遺留下來的殘灰。第五聯就轉到皇帝。周武王建設了鎬京(今陜西長安),與群臣宴飲。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君臣宴會的故事。漢武帝曾和他的大臣們乘船泛游于汾水之上,自己作了《秋風辭》這首著名的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君臣游樂唱和的故事。宋之問就很適當地用這兩個典故組織了兩句詩,順便歌頌了李顯為漢武、周王。鎬飲是周武王的事,但這一聯詩中不能以“周武”對“漢武”,于是只好硬派作周文王的事了。最后一聯是結束,應當使皇帝、晦日、昆明池三者都有交代。宋之問又用了一個漢武帝的故事。據說漢武帝曾救過一條大魚,后來在昆明池旁得到一對夜光珠,是大魚報恩獻給他的。于是這一聯詩就說:不怕三十夜沒有月亮,自然會有報恩的夜光珠送來的。
唐人小說記載了有關這首詩的故事。據說當時有一百多人作了和詩,皇帝命他的昭容(女官名)上官婉兒評選出一篇最好的,以供譜曲。昭容在帳殿旁一座搭起的彩樓上評選,臣僚們都在樓下。一張一張落選的詩箋被扔下來,各人自己取回。最后只剩沈佺期和宋之問二人的詩箋沒有下來。過了好久,才飛下一紙,乃是沈佺期的詩。沈、宋二人當時是齊名的,他們的作品不容易區別高下。這一次,卻是宋之問奪得了冠軍。上官婉兒是一位女詩人、女學士,對沈、宋二人的詩,好久不能評定甲乙,最后才取宋而棄沈。她的評語說: “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詞氣已竭,宋猶健筆。”她是從結尾一聯決定的。沈詩結尾已經沒有意義了,而宋詩的結尾卻還很矯健。沈詩的結句為“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表示自謙:我現在應制作詩,好比雕刻朽木,看到別人的佳作,自愧不如。這兩句詩已經離開了題目,硬湊來做結束,不如宋之問的結句,既扣住晦日和昆明池,又有頌揚的意義。上官婉兒的評語,歷代以來,詩家都是同意的。明代詩人王世貞說,沈詩的結句是“累句中累句”,宋詩的結句是“佳句中佳句”。可見后世評論,亦認為這兩聯結句,差距很大。
上一篇:王維《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岑參《奉和杜相公發益昌》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