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五月雪
(明)李若素
凌晨東向平涼道,忽見青山頭白早。
為問青山何以白,飛雪一夜埋芳草。
噫嘻奇哉是何時①,吾鄉萬木正華滋②。
如何此地千巖白,冷吹寒雪不可支。
賴有敝裘堪適體③,叱馭駔車一往之④。
寒光天際瑩如素,山中一望迷山路。
三千里外玉門關,楊柳春風胡不度。
山之西麓彈丸縣,其中風物君不見。
市無蔬果少人家,衣不絺綌手不扇⑤。
七月秋風二麥黃,麥黃幾家得上倉。
八月蕭蕭殞霜露⑥,苦蕎糜燕幾登場。
醫得眼瘡剜卻肉,多少人家厭秕糠⑦。
夏月滿地披羊裘,隆冬捉肘無衣裳⑧。
憶昔曾愛山中好,今苦山中難。
昔畏夏天熱,今苦夏天寒。
況乎人情冷兮心崄巇⑨,又不異乎山之六盤。
回首中原兮復何說,為爾雞肋兮強加餐⑩。
【作者簡介】
李若素(生卒年不詳,大約1609年前后在世),河南蘭陽縣(今河南蘭考縣)人。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任隆德縣(今寧夏隆德縣)知縣,曾纂修萬歷本《隆德縣志》。清康熙本《隆德縣志》錄載其詩三首。
【詞語簡注】
①噫嘻(音yī xī):古漢語嘆詞,表示悲痛或嘆息。
②華滋:指草木繁盛。
③敝裘:破舊的皮衣。適體:合體。
④叱馭(音chì yù):叱喝駕馭的意思。馭,同“御”。駔車:馬車。駔(音zǎng),好馬,壯馬。
⑤絺綌(音chī xì):粗細葛布。絺,細葛布。綌,粗葛布。
⑥殞霜露:殞滅霜和露。殞(音yǔn),死。在此引申為掉落而毀滅。
⑦秕糠(音bǐ kāng):指空的或不飽滿的籽粒和糠皮。多比喻沒有價值的東西。
⑧捉肘:抓一下露出胳膊肘兒,形容衣服破爛。
⑨崄巇(音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險,在此指人生道路艱難。
⑩雞肋:雞的肋骨,吃著沒味,扔了可惜,比喻沒有多大價值、多大意思的事情。事見《三國志·魏武帝紀》。
【內容簡析】
本詩是明朝后期隆德縣知縣李若素在隆德任職時作的一首有關描寫六盤山環境艱苦和民生疾苦的仿古體長詩。
全詩雖長,但可分四層意思:
第一層從首句“凌晨東向平涼道”到“冷吹寒雪不可支”,共八句,主要寫五月的清晨,作者面向東方眺望,忽見青翠的六盤山山頭皆白,飛雪壓草,而這時作者自己的家鄉正萬木爭榮,花紅柳綠。驚奇之余,作者發出疑問:正是盛夏時節,如何此地漫山白,風吹寒雪凍不支?此設問為后文作者探訪原因作鋪墊。
第二層從“賴有敝裘堪適體”到“楊柳春風胡不度”,共六句,主要寫作者身著粗舊的皮裘衣服驅車前往六盤山時所見到的奇異景觀:已是農歷五月的天氣,六盤山上竟然寒光無邊,白雪晶瑩,行人身處山中,竟自四望而迷失山道,這真是三千里外玉門關,春風楊柳好風光,如今何不度關內?作者在這里巧妙地化用唐人“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慨嘆六盤山五月飛雪的高寒氣象。
第三層從“山之西麓彈丸縣”到“隆冬捉肘無衣裳”,共十二句,主要寫作者擔任知縣的明萬歷年間隆德縣的凋敝景象和窮困民生。“山之西麓彈丸縣”指的就是六盤山西麓的隆德縣,該縣地處六盤山高寒地區,無霜期短,地域偏僻,人口稀少,旱災頻仍,自古以貧窮著稱。作者在此,從蔬果、莊稼、飲食、衣著等方面入手,分別刻畫了六盤山區民生的困頓與物產的貧瘠,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層從“憶昔曾愛山中好”到“為爾雞肋兮強加餐”,共八句,主要抒發了作者因六盤五月雪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和心境的凄楚。作者通過“曾愛山中好”與“今苦山中難”、“昔畏夏天熱”與“今苦夏天寒”,以強烈的對比展示六盤山五月雪給自己心靈帶來的震撼。最后以兩組強烈的抒情句,抒發自己體味到比六盤五月雪更甚的是人情冷酷及世態炎涼,以及渴望回到中原卻難以盡快實現的萬般無奈之情。
上一篇: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民國)陳國棟《盤山曉翠》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