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53歲,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漂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這首詞,寫的是一個“愁”字。上闋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闋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思故國、念故人之愁。像這種以抒寫作者愁懷為主題的作品,在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可是,李清照這首詞卻為人們所稱贊,是什么緣故?
第一,構思新奇。上闋寫花盡春殘、人非事事休而引起愁,固然不足為奇。但下闋作者以遒勁的筆調寫其擬泛舟游春,并通過愁重舟輕而無法承載來喻愁之多,這樣的構思卻是新奇不俗、別具風韻的。它既有凄婉的一面,又有勁直的一面,有別于一般愁情別緒之作。
第二,遣詞造句明曉通俗卻不淺露,含蓄委婉卻不艱深晦澀。如上闋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明白如話,卻又含蘊不露。只要我們了解作者的身世,其中所包含的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便可深知。同時,這些淺顯的話語,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所抒發的感情又極為真摯、具體、有特征性,“欲語淚先流”句,不正是這樣的嗎?雖然明知愁苦無處可訴,卻仍然不得不訴,更是無法能訴呀!下闋的“只恐雙溪舴艋舟”兩句,更是獨具一格,立意新穎,設想奇特。此外,下闋中“聞說”、“也擬”、“只恐”六字前后勾連,也是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這些特點構成了這首詞淺顯而又凝練、含蘊而不艱深、凄婉而又勁直的獨特藝術風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次北固山下
下一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