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巫山高》原文與賞析
李賀
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
楚魂尋夢風飔然①,曉風飛雨生苔錢②。
瑤姬③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④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⑤,椒花墜紅⑥濕云間。
這是一首以巫山和神女為題材的著名詩篇。在李賀筆下,《巫山高》這一古老的樂府古題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新風貌。李賀詩歌想象離奇荒誕、意境陰森凄惻、造句險拗奇崛的藝術風格,都在這首詩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全詩共九句。首三句,僅十三字即寫盡巫峽壯麗而又神奇的風光: 巫山峰巒疊翠、險峻峭拔、高插云天; 長江波濤翻滾,云霧煙霞繚繞其間,似有神仙牽曳揮舞。“碧叢叢”,既寫出了巫山的碧綠蔥蘢,又寫出了巫山的峰嶺林立和綿延橫亙。“高插天”,一個“插”字突出了巫山的巍峨聳立、高入云天,簡直把巫山寫活了。陸游《人蜀記》: 巫山“峰巒上人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 (指泰山、華山、衡山、廬山) 皆無此奇。”正可為此句作注。這里的“插”和下句的“翻”、“曳” (而且是“神曳”),都是經詩人精心選擇的、無可替代的動詞,極為形象、生動,正體現了李賀詩歌注重鑄詞煉句的特點。
如果說前三句寫出了巫山巫峽雄奇壯麗的景色,令人目奪神予的話,下面“夢魂”四句卻全然是另一種意境了: 楚王的魂魄依然為神女所牽繞,冒著颯颯的冷風,又來尋覓當年的好夢。但他苦苦地尋覓了一夜,卻再也不見神女出現,不能重溫當年的陽臺好夢; 次日清晨,只見曉風吹拂,飛雨淅瀝,山石上長滿苔蘚。神女已經離開一千多年了,哪里還會有她的蹤影! 丁香叢中,筇竹林里,只有哀哀啼號的老猿! 楚王以一國之尊,魂牽夢繞地來尋覓神女,卻只見到悲啼哀號的老猿。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詩人為什么要這么寫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研討。關于神女的典故,影響最大的自然要數宋玉的 《高唐賦》和 《神女賦》。但在這兩篇賦中,都是楚王 (懷王或襄王,他們都是昏聵無能的君王) 一廂情愿地夢遇神女; 后又通過無聊文人的宣揚,遂衍變成一個格調低下的風流故事。這實在是一種悲哀。而詩人在這里就是要通過楚王夢尋神女而偏遇老猿的描寫來翻這個舊案,還其本來面目。這四句與前三句的描寫形成強烈反差,表面看來頗不和諧。但是,這種表面上的不和諧卻很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和諧: 雄奇壯麗的巫山決不是楚王尋歡作樂的場所,恭候他的只有哀啼的老猿! 這是對楚王遇合神女傳說的否定,更是對封建權貴的無情嘲諷。這四句寫得幽怪凄冷,充滿了離奇荒誕卻又極為現實。李賀因詩中常寫神仙鬼魅題材而被宋人錢易、宋祁稱為“鬼才”,其實,有些神鬼的描寫,反映和表現的卻是社會的現實——一種經神鬼折射的現實。
結尾兩句,寫峰頭的神女祠高聳云端,似與月宮為鄰,祠旁寂寞無人,時有紅紅的椒花飄落在濕云濃霧之間。這兩句關于神女祠的描寫,在幽冷凄艷中透出一種神圣、莊嚴、肅穆和靜謐。也許正因為如此,才使“楚魂尋夢”而偏遇老猿吧!
杜牧稱頌李賀的詩是“騷之苗裔”。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屈原《離騷》、《九歌》的深邃、幽隱、曲折、婉麗和想象奇特、富于幻想的藝術特色對詩人風格的影響。
上一篇:張九齡《巫山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問陶《巫峽·同亥伯兄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