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樵《書何易于》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何易于嘗為益昌令2。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3,城嘉陵江南4 。刺史崔樸5,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6,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7 。刺史驚問狀8,易于曰:“方春9,百姓不耕即蠶10,隙不可奪11。易于為屬令12,當其無事,可以充役13。 ”。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14。
益昌民多即山樹茶15,利私自入16。會鹽鐵官奏重榷管17,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18。易于視詔曰:“益昌不征茶19,百姓尚不可活,矧原其賦以毒民乎20!”命吏鏟去21。吏爭曰:“天子詔所在不得為百姓匿,今鏟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寧免竄海裔耶22?”易于曰:“吾寧愛一身以毒一邑民乎23?亦不使罪蔓爾曹24。”即自縱火焚之。觀察使聞其狀25,以易于挺身為民,卒不加劫26。
邑民死喪,子弱、業破不能具葬者27,易于輒出俸錢28,使吏為辦29。百姓入常賦30,有垂白僂杖者31,易于必召坐與食32,問政得失33。庭有競民34,易于皆親自與語,為指白枉直36。罪小者勸,大者杖36,悉立遣之,不以付吏37。治益昌三年,獄無系民38,民不知役39。改綿州羅江令40,其治視益昌41。是時故相國裴公出鎮綿州42,獨能嘉易于治43。嘗從觀其政44,導從不過三人45,其察易于廉約如是46。
會昌五年47,樵道出益昌48,民能言何易于治狀者49,且曰:“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50,而易于考止中上引51,何哉?”樵曰:“易于督賦如何52?”曰:“上請貸期53,不欲緊繩百姓54,使賤出粟帛55。”“督役如何56 ?”曰: “度支費不足57,遂出俸錢58,冀優貧民59。”“饋給往來權勢如何60?”曰:“傳符外一無所與61。”“擒盜如何?”曰:“無盜。”樵曰:“予居長安,歲聞給事中校考62,則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63,由考得某官。問其政,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64;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費;某人當道65,能得往來達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盜。縣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對,笑去66。
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為切67。至如緩急補吏68,則曰吾患無以共治69;膺命舉賢70,則曰吾患無以塞詔71。及其有之72,知者何人哉73?繼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74,有史官在75。
【注釋】 1何易于:廬江(今安徽省廬江縣)人。 2益昌:今四川廣元縣的南部一帶。 3刺史治所:州長官的駐地。 4嘉陵江:源出陜西鳳縣的嘉陵谷,流經甘肅省入四川省,至重慶入長江。 5刺史崔樸: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刺史崔樸。 6索民挽舟:索取民夫拉纖。7笏:古代官員所執的手版,上可記事。 8狀:情狀、樣子。 9方春:正當春天。 10不耕即蠶:不是種田就是養蠶。 11隙:空隙,閑暇。 12屬令:本州屬縣的縣令。 13當:值、在。 14偕:共同、一齊。 15即山樹茶:就著山栽種茶樹。 16利自私入:利益完全歸己有。 17榷管:專營、專賣的管理。 18所在:那個地方。 19征茶:對種茶收稅。 20矧厚:何況增加。 21鏟去:毀掉。 22竄海裔:放逐到荒遠的海邊。 23毒:損害。 24蔓:延及。爾曹:你們。 25觀察使:官名,地位次于節度使。 26劾:彈劾,向上級檢舉揭發。 27業破:家業破敗。 28俸錢:舊時官吏所得的薪金。29 使吏為辦:派小官吏代他辦理。 30入常賦:交納規定的賦稅。31 僂杖:彎腰駝背拄著拐杖。 32召:招呼。 33問政:詢問政事。34 競:爭訟、打官司。 35枉直:曲直,是非。 36杖:杖責。37 付吏:交給小吏處理。 38系:拴縛、拘囚。 39役:勞役。40綿州羅江:今四川綿陽縣一帶。 41治:治理。視:象。 42裴公:指裴度。 43嘉:贊許。 44從:就便。 45導從:隨從、跟班。 46廉約:清廉儉約。 47會昌:公元845年。會昌,唐武宗年號。 48道出:路過。 49治狀:治理地方的情況。 50上下考:唐朝吏部設有專管考察文武百官功過善惡的制度,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級,以“上上”為品德政績的最高標準,“下下”為最差。勉吏:勸勉官吏。 51止:僅。 52督賦:督促繳納稅賦。 53貸:放寬。 54緊繩:加緊勒逼。 55使賤出:迫使低價賣出。 56督役:監督服勞役。 57度支費:國家財政部門所撥的經費。 58遂:就,于是。 59優:優待、寬容。 60饋:贈送禮物。 61傳:符信,憑證。 62給事中:官名。參予官吏考核。 63得上下考:被評為上等的下級。 64先期:在限期以前。 65當道:處于要道。 66對:對答,對話。 67切:迫切。 68補吏:補充官吏。 69患:發愁,憂慮。共治:共同治理。 70膺命:承受皇帝的詔命。 71塞詔:搪塞詔命。 72及其有之:等到有了可推舉的人。 73知者:了解賞識人才的人。 74得:得名。 75史官:負責撰寫歷史的官吏。
【今譯】 何易于曾任益昌縣令。縣城距州刺史駐地四十里,縣城建在嘉陵江南岸。利州刺史崔樸,曾趁春光從上游帶許多賓客隨行,歌舞飲酒,坐船東下,徑直來到益昌城旁。到后就索取民夫拉纖,何易于就把笏插在腰里,拉著船跑上跑下。刺史崔樸驚異地問他為何這樣,何易于說:“正當春天,百姓不是種田便是養蠶,一點時間也不能侵奪。我是您手下的縣令,正值無事,可以充當勞役。”剌史與賓客下了船,一齊騎馬回去了。
益昌百姓多數就著山種茶樹,得利歸己。恰好鹽鐵官上奏皇帝請求重視專賣管理,詔書通知各地不準給老百姓隱瞞。何易于看了詔書后說:“益昌不征茶稅,百姓還活不下去,何況增加賦稅損害人民呢!”他命令小吏毀掉詔令。小吏爭辯說:“天子下詔各地不準為百姓隱瞞,現在毀掉,罪行愈加深重。小吏僅得一死,何公您難道能免除流放荒遠海邊嗎?”何易于說:“我難道愛惜自身來損害一方人民嗎?也不會使禍延及你們。”隨即親自放火燒掉詔令。觀察使聽說這種情況后,認為何易于挺身為人民,最終沒有彈劾他。
縣里百姓死亡,子孫不強、家業破敗不能下葬的,何易于就拿出薪金,派小吏代為辦理。百姓繳納規定的賦稅的,有老年拄拐杖的,何易于一定要招呼坐下弄給飲食吃,詢問政事的得失。公堂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親自與之交談,為他們分辨是非。罪輕的勸導,罪重的杖罰,都立即遣派回家,不交送給小吏處理。治理益昌三年。監獄里沒有關押的人,百姓不知道有勞役。改任綿州羅江縣令后,其治理方法象治理益昌一樣。那時已故宰相裴度鎮守綿州,唯獨贊許何易于治政。曾就便考察他的為政,隨從不過三個人,觀察到何易于清廉儉約如此。
會昌五年,我路過益昌,百姓能夠說何易于治理地方情況的人,并且說:“皇帝設立上下制考核官吏來勸勉官吏,而何易于考后僅評為中上等,為什么?”我說:“何易于督促賦稅怎樣?”答“請求上級寬容限期,不想加緊勒索百姓,不想讓百姓低價賣出糧食和絲綢。”“監督勞役怎樣?”答:“國家財政撥款不夠,就拿出自己的薪金,希望優待貧苦人民。”“對過往的權貴送禮怎樣?”答:“除了憑證外什么東西都不給。”“捉拿強盜怎樣?”答:“沒有強盜。”我說:“我住在長安,每年聽到給事中考核官的好壞,說某人任某縣令,評為上下等,通過考核升了官。問他的政績,就說某人能督促繳納賦稅,在限期以前完成;某人能監督服勞役,節省經費;某人處在要道,能夠得到來往的顯要官員為他說好話;某人能捉拿強盜若干。縣令能得到上下等的人就是這樣。”縣民不回答,笑著離開。
我認為現今作大官的人,都知道訪求人才是最迫切的事。到了急須補充官吏時,就說我發愁沒有人與我治理政事;承受皇帝命令推薦賢才,就說我發愁拿什么來搪塞詔命。到有人才時,又有誰能了解、賞識呢?接下來說,即使何易于生前不能得到名利,必然于死后留名,有史官啊!
【集評】 清·乾隆編《唐宋文醇》卷二十一:“后半設為問答,語曲盡不學無術之大吏以考課屬員之情狀,膺封疆民社寄者,當家置一通于座右。
“王應麟曰:東坡謂,學韓退之不至,為皇甫湜,學湜不至為孫樵。朱新仲曰:樵乃過湜。如《書何易于》、《褒城驛壁》、《田將軍邊事》、《復佛事奏》皆謹嚴得史法,有裨治道。”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六:“《褒城》諷守令,《易于》諷課法,意各有屬。而此篇借狀作案,突處皆活,借一令以刺課法,即借失考以備史稿,又活中得活。”
【總案】 《書何易于》,是一篇傳記體散文。文中刻畫了一位廉潔剛正,不畏權勢,體恤民情的縣官形象,由此見出晚唐社會的黑暗與官場的腐敗,無論敘、議,其中都飽含著作者的怨憤。作者描寫縣官何易于,運用了典型敘述與一般敘述相結合的方法,有點有面,有詳有略,既概括又具體,讀后,何易于的形象宛然目前,似乎看到了他將手板插在腰帶上,“引舟上下”的感人情景,看到了他護民抗賦,置生死于度外,縱火焚詔的感人情景,看到了他出俸錢資助百姓,深入民間問政得失,與“競民”親自對話的感人情景。在作了如此生動的形象展示之后,作者還在與益昌百姓的問答中,通過百姓之口進一步贊頌了何易于“不欲緊繩百姓”,“出俸錢,冀優貧民”、不饋往來權勢、社會無盜的德行與治績。至此,何易于的形象就更為飽滿充實了。政績如此卓著的縣官,其考績卻如此平平,豈不令人憤慨!相反,那些“督賦,先期而畢”,“督役,省度支費”的攀附權勢而殘民以逞的縣令,卻考績優優,升官頻頻,豈不令人憤慨!一種強烈的不平之鳴形諸文字,便是文尾作者的直接發抒。這段抒中有議,議中有抒的文字對“當世在上位者”與“膺命舉賢”者痛下針砭。他們看來有異,實則相同,都是壓抑人才者。正因為這樣,所以作者感慨地說:“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本來到此,結束全文可以了,但作者還要“繼而言之”,說活著的何易于雖不被朝廷賞識,他死后一定有美名流傳。這看似贅筆,實則有此一筆,方可以盡情表達作者對何易于的敬慕之情,也使讀者在不平之余得到感情上的一絲慰藉。
上一篇:金城公主《乞許贊普請和表》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