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游黃華山》金、元山水詩鑒賞
元好問
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
丹霞翠壁高歡宮,銀河下濯青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爾,更覺摹寫難為功。
是時氣節已三月,山木赤立無春容,
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
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
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
輕明圓轉不相礙,變見融結誰為雄?
歸來心魄為動蕩,曉夢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節杖,每恨勝景不得窮,
攜壺重來巖下宿,道人已約山櫻紅。
黃華山即林慮山,又稱隆慮山,在河南省林縣西南。山勢險要,曲澗怪石,云海松濤,瀑布懸掛,景色絕佳。元好問這首游黃華山詩,專寫該山瀑布的奇觀。
“雪溪翁”,王庭筠字子端,號雪溪,官供奉翰林,曾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詩人最初從雪溪翁那兒聽到黃華山水簾(瀑布)為天下奇絕之景的描述: 北齊神武帝高歡曾在黃華山插天峰下筑避暑宮,天上的丹霞與宮殿的翠壁交相輝映; 瀑布象銀河一般把青山洗濯得更加蒼青。將瀑布譬喻為銀河,似始自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又《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銀河倒掛三石梁。”芙蓉,形容山色秀麗,也見諸李白詩: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望廬山五老峰》)元好問此詩首四句寫出游前對黃華水簾已有極佳的印象。“昨朝一游”,身臨其地,百聞不如一見,流連觀賞,黃華山確實美極了,“更覺摹寫難為功”,一時不知從何下筆。在千姿百態的大好河山面前,即使是生花之筆也往往顯得笨拙了。
“是時”以下十二句正寫游山,具體描繪瀑布的奇觀。“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然而這里的三月,卻依然“山木赤立”,光禿禿的一片山林,沒有絲毫春天的氣息。不唯它地處江北,更重要的還是山高氣寒使然,春天的步伐總是姍姍來遲。這時,遠遠轉來洶洶轉瀉絕壑的湍聲,隨即一片茫茫如雷的霧氣便撲面而來,頓覺寒氣襲人。抬頭一望,但見懸流千丈,忽然直掛眼前; 一時,一種從未有過的暢快之感油然而生,平生的大小煩惱和苦悶無不被眼前的這道飛瀑洗刷滌蕩得一干二凈。循著游山路線,詩人先寫水聲,次寫水氣,然后托出懸流,斷以感受。于是,詩人佇立觀賞,對瀑布作了進 一步細致的描繪。 李白《蜀道難》云: “飛湍瀑布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此詩亦云: “雷公怒擊散飛雹”。瀑布從懸崖絕壁傾瀉下來,水流飛散,跌落如雹。“雷公怒擊”,既形容水勢之大,又寫出其聲之響。這是詩人描繪飛瀑的第一個景觀。“日腳倒射垂長虹”,山勢極高,加上太陽已經西斜,陽光仿佛自下向上倒射; 瀑布噴射的水氣在日光下形成一道五彩繽紛的垂天長虹。這是第二個景觀。接著,詩人用兩個暗喻來比瀑流。“驪珠”,龍所吐的珍珠; “海藏”,海中所藏的珠寶之類。“百斛”,狀珍珠之多。山崖跌落的水珠美極了,數也數不清,有如百斛驪珠供它傾瀉; 又有如把海底龍宮的珠寶全都翻了過來,以至使龍王犯愁。即使是最巧妙的譬喻也有它的缺陷。水珠顆顆晶瑩圓轉,它們有珍珠的明亮和耀眼的光彩,但從高處落下卻又較珍珠輕盈、飄逸,所以詩人又補上“輕明圓轉”兩句,水珠從山上滾落飄灑而下,時而自由自在、飄飄遙遙,時而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聚伙結伴,千變萬化,若非鬼斧神工,誰能創造出這雄奇之景? “變見融結”,有變化無窮的意思。
詩的結尾六句寫游山后對山景的眷戀。歸來后,夢魂仍舊常向黃華山游,心魄為之動蕩不已。破曉月落,夢境中的春山空空如也,不覺為之悵然。詩人常以不能盡游名山勝景為憾事。“九節杖”,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魔杖,拄之而行,快勝駿馬。手持九節杖,須臾間便可再游黃華,豈不是一樁快事?然而幻想終歸不是現實。“攜壺重來巖下宿,道人已約山櫻紅。”詩人下山之前已和道人相約,待到櫻桃紅時,再攜壺酒,就宿巖下。櫻桃紅在初夏,游山時已季春,再期游山,又何其急迫! 余韻裊裊,余情不盡。
這首歌行分為三層。游山前,黃華水簾之奇絕雖系聞之友人,但“銀河下濯青芙蓉”的奇景,已足懾制人心。中敘游山,單就懸流拈出描摹,與首句“水簾天下絕”照應。“日腳倒射垂長虹”,景觀絕妙,似可就此擱筆,沒想到接以 “驪珠” 四句鋪敘水珠,精工細筆,妙喻迭出,令人目亂睛迷。最后游山歸來,意猶未盡,情韻悠長。歌行這種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與簡潔的短章絕句不同,模山范水,有它特殊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蘇軾《游金山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江淹《游黃蘗山》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