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范仲淹·剔銀燈》范仲淹
范仲淹
與歐陽公席上分題①
昨夜因看蜀志②。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③。人世都無百歲。少癡呆、老成尪悴④。只有中間,些子少年⑤,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⑥,問白發、如何回避。
人物圖(之二) 【清】任薰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注釋 ①歐陽公:即歐陽修。席上分題:指在酒席上擬定一些題目,分別賦詩填詞,以助酒興。②蜀志:晉陳壽《三國志》之《蜀志》。③“爭如”句:怎及得上劉伶一醉。劉伶,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為人放誕,嗜酒如命。其妻勸其戒酒,劉伶假意答應,要對鬼神立誓。其妻遂備酒肴于神位前。劉伶卻誓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笔牧T飲酒食肉,頹然大醉。(《世說新語·任誕》)④尪(wāng)悴:衰弱憔悴。⑤些子:一些。⑥一品與千金:權勢和富貴。一品,唐宋時官員的最高級別,此處借指權勢。千金,比喻富貴。
鑒賞 讀者都很熟悉《岳陽樓記》中的那位范仲淹,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看到了這首主張消極無為、及時行樂的詞作后,不少人不禁會疑惑不解:這難道是那位“心憂天下”的范仲淹嗎?這分明應該是歐陽修、蘇東坡或者辛棄疾啊。然而這首詞的作者正是那位威震西夏、主持“慶歷新政”的軍事家、政治家范希文。
據《宋史·范仲淹傳》,詞人年輕時銳意進取,立志革新,卻屢遭小人誣陷,兩度被排擠出朝。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詞人回朝當上了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新政”(政治革新),這時歐陽修也已回京,成為他的重要幫手和莫逆之交。“新政”因遭守舊派官僚的阻撓,不久即告失敗,詞人遂于慶歷五年再次被貶離京。本篇是“與歐陽公席上分題”之作,當寫于這期間二人在朝共事之時。
本詞寫的是對歷史的評價,對人生的看法。多以口語寫成,詞俊語爽,詼諧幽默,形象生動,頗為新奇。
上闋說因昨夜讀《三國志》而不禁笑話起曹操、孫權、劉備輩機關算盡,也只不過鬧了個天下三分的局面。與其像這樣“徒勞心力”,還不如索性和劉伶頹然大醉一場來得痛快。下闋則化用了唐代白居易《狂歌詞》的詩意。其詩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癡。晝夜又分半,其間幾何時!生前不歡樂,死后有馀貲。焉用黃墟下,珠衾玉匣為?”“人生七十古來稀”,再加上小的時候懵懂無知,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間一點點青年時代最可寶貴,怎忍心用它來追求功名利祿呢?就算得到了功名富貴,請問能躲過老冉冉其將至的自然規律嗎?正如漢代古詩《古詩十九首》所云:“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p>
歐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范仲淹此詞也是“醉詞之意不在詞”,而在言詞之外了。此詞的寫作環境是“席上分題”,即酒席上賦詩填詞,以助酒興。在與老朋友一起喝酒、無拘無束地閑聊白話時,胸中有塊壘,故須用酒澆之。本詞是作者在酒酣耳熱之際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發牢騷、說醉話,也就決定了它的風格必然是戲謔的。眼看著努力執著的功業因為小人的破壞而功敗垂成,他不免有些泄氣和傷嘆。語氣雖然有些憤激,但細細品味,會發現作者的意識還是很清醒的。他意識到了生命的匆遽,況且“人世都無百歲”,再掐頭去尾,短短幾十年,不要浪費,而更要抓緊時間去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方面有入世之志,一方面又不乏出世之想;一方面是“生死進退”之大的沉重話題,一方面又是“席上分題”的“游戲之筆”,于是不禁讓人看到完全不同于《岳陽樓記》里的另一位范仲淹的形象。后來柳永、歐陽修、蘇軾等人,都不乏這樣的篇章。他們貌似豁達開朗,實則抑郁在胸,故作放達之詞。
孟子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意思是說,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知人論世,應當是“論世”第一,“知人”第二,進行文學批評,也必須知人論世,才能對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結合詞人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和人生經歷,讀者不難發現詞人正是看穿看透了浮名小利的不足牽系,認識到生命的本質和死的意義,決心要以更加務實的態度,趁著有為之年去成就一番事業,而不是等到老年一事無成,空余白首之嘆。如是觀之,則此詞里的范仲淹,仍是《岳陽樓記》里的范仲淹。范仲淹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并沒有因為這幾句牢騷話便有所損害,反而顯得更加血肉豐滿、栩栩生動。(李飛躍)
集評 宋·龔明之:“范文正與歐陽文忠公席上分題作《剔銀燈》,皆寓勸世之意。”(《中吳紀聞》卷五)
鏈接 《剔銀燈》詞牌?!短捭y燈》為雙調,七十字,仄韻。
宋代的釀酒技術與朱翼中的《酒經》。中國有著悠久的釀酒、飲酒的歷史。唐、宋兩代是中國釀酒取得長足進步的時期。唐代,中國人發明了紅曲,并以此釀成“赤如丹”的紅酒。宋代,制曲釀酒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公元1115年前后,朱翼中撰成《酒經》一書,書中對宋代流行的十三種酒曲的制法都有詳細的記錄,并按照制法將它們分為三類:(1)罨曲:就是把生曲埋置在麥秸之中,定時翻動;(2)風曲:就是用樹葉或紙張包著生曲,掛在透風的地方;(3)曝曲,就是將曲團先放在草里,待生毛后把蓋草去掉。朱翼中《酒經》中所記載的宋代制曲方法,比《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南北朝時期的釀酒工藝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對后世的釀酒技術產生了一定影響,其制曲釀酒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詠史詞。以緬懷古人、吟詠歷史為內容題材的一類詞體,謂之詠史詞。從廣義上講,懷古詞(參見第163頁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鏈接)也屬于詠史詞,但懷古詞一般皆須憑借古跡來吟詠歷史,而詠史詞則不限于憑吊古跡,可以較寬泛較靈活地吟詠歷史。唐五代已有詠史詞出現,如孫光憲的《河傳》(太平天子)一首詠隋煬帝事跡、鹿虔扆《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一首詠前蜀亡國的歷史等。宋代的詠史詞更多,當以范仲淹此首《剔銀燈》詞為最早。此詞雖題曰“與歐陽公席上分題”,但內容卻是詠三國歷史人物,大概當時“席上分題”所規定的內容就是詠史。與懷古詞不同的是,一般詠史詞皆不標明“詠史”的題目。(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韋莊詞評價
下一篇:《兩宋詞·劉過·唐多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