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鞍山齋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山于天地間為物峙1。或盤如龍,或踞如虎,或儀如鳳2,或曳如龜3,或巾而峨4,或筆而銳,或笥而方5,或蓋,或笏6,或旗,或印,形象物而名隨之。昆陽并海而縣7,諸峰自西南來,氣勢橫逸,若萬馬之奔。距郭近一峰物聳,若勒回馬首而顧其群,其旁起中伏,若馬背負(fù)鞍,故名“馬鞍山”。春時(shí)杖屨西郊8,見云霧吞吐,花木紛披,宛然柴茸翠毛之飾,晃眩吾目。
周氏族居其下,箕裘詩禮逾二百年9。。行之翁薦于鄉(xiāng)10,登龍虎弟11,春風(fēng)得意,看花長安12。堂叔父蒼巖先生嘗五馬臺藩13,其子延甫升上庠14,幾為走馬舍選15。程悠景迫,皇路傾險(xiǎn)16。昔馳,今止也。昔驟,今拘也17。昔康莊,今皂櫪也18。翁德不偷閑19,以一靜鎮(zhèn)群競20。顧生平出,有似茲山,方相羊以盟吾志21,故自號焉。
噫嘻!八駿不游22,六螭猶在23。翁將舄奕乎高駟24,馳策乎要途25,追飚挾電26,一瞬千里。乃掛長林,倚高岳27,使樵夫牧子得熟視而摩挲之28。昔馬伏波年六十余,自請伐胡,據(jù)鞍顧盼,以示可用29。上曰:“矍鑠哉30!”翁年過伏波,而貌腴意遠(yuǎn)31,“如有用我,尚堪一行否?”翁笑曰:“呂公后車32,申公蒲輪33,皆后吾十年,吾秣吾馬矣34!”予聞翁言,頗壯公,而知翁之壽未艾也35。翁行,予亦執(zhí)鞭從后!
【注釋】 1物:標(biāo)志。《左傳·寶公十年》:“叔孫氏之甲有物,吾未取以出。”《注》:“物,識也。”峙:聳立。 2議:容貌。 3曳(ye夜):拖,牽引。《莊子·天下》:“推而行,曳而后往。" 4巾:裹頭或纏束、覆蓋用的織物。峨:高;矗起。 5笥(si四):盛飯食或衣物的筆器。 6笏(hu互):即“朝笏”。古時(shí)大臣朝見時(shí)手中所執(zhí)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也叫“手板”。 7并(bang棒)通“傍”,。挨著。 8杖屨(ju巨):亦作“杖履”,。撰,持。屨,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古人席地而坐,老人出行,必須持杖著屨,后因以“杖屨”為敬老之辭,亦用指老人出游。 9箕裘:《禮記·學(xué)記》:“良治之子,必學(xué)為裘;良弓之子,必學(xué)為箕。”后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業(yè)。10薦于鄉(xiāng):被地方推薦應(yīng)試。 11龍虎弟:即“龍虎榜”,舉進(jìn)士。12看花長安:唐時(shí)進(jìn)士試,及弟者,有在長安城內(nèi)看花的風(fēng)俗。唐孟郊《孟東野集·三登科后》詩:“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13蒼巖先生:鞍山齋主人周行之的叔父周元龜。五馬:周元龜曾做過臺州知州。宋代的州區(qū)域近乎漢代的郡。漢代的郡太守出外乘坐五馬所駕的車,故“五馬”成為太守以至后來知州的代稱。臺:臺州。藩:南北朝時(shí)以宗室諸侯王為州刺史,因稱藩司,此處用其意指臺州知州。 14延甫:周元龜長子周益昌的表字。上庠:西周的大學(xué)。傳說起源于虞舜時(shí)代。后相沿稱太學(xué)為“上庠”。 15走馬舍選:指前去赴考。 16程悠:悠,遠(yuǎn),長,程悠,路途遙遠(yuǎn)。景迫:前途曲折之意。皇路:仕途。傾險(xiǎn):崎嶇艱險(xiǎn)。17驟:迅速、急行。拘:拘束,有所顧忌。《漢書·司馬遷傳》:“使人拘而多畏。” 18康莊:寬闊平坦、四通八達(dá)的道路。皂櫪:馬槽。 19德不偷閑:德,道德。偷閑:忙中取閑。德不偷閑指并不因在道德品節(jié)上對自己有所松懈。 20以一靜鎮(zhèn)群競:冷靜地對待各種煩憂。 21相羊:同“徜徉”。徘徊;自由自在地往來。 22八駿:傳說中周穆王的八匹名馬。 23六螭(chi吃):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蛟龍之屬。24舄奕(xiyi細(xì)譯):連綿不斷貌。駟:古代一車套四馬,因以稱一車所駕之四馬或駕四馬之車。 25馳:疾驅(qū)。策:鞭打。引申為促進(jìn)、促動。26追飚挾電:飚(biao標(biāo)),疾風(fēng),暴風(fēng)。挾,挾持。追飚挾電意謂速度像疾風(fēng)雷電那樣快。 27掛長林,倚高岳:掛,懸掛。長,遠(yuǎn)。倚,靠著。掛長林,倚高岳,即高高地縣掛在遠(yuǎn)方的樹林上,靠著高山大岳,比喻前程遠(yuǎn)大。 28熟視:注目細(xì)看。摩挲,亦作“摩娑”,撫弄。熟視而摩娑謂仰慕而贊嘆之意。 29伏波:東漢初年名將馬援。據(jù)鞍:倨傲地騎在馬背上。據(jù),通“倍”。倨傲。 30上曰:“上”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矍鑠(jueshuo覺爍)形容老人精神健旺。 31腴(yu魚):肥胖。32呂公后車:呂公即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俗稱姜太公。據(jù)說其垂釣 溪,八十一歲時(shí)被周文王訪賢相得,用后車載歸豐邑加以重用,后助周武王姬發(fā)完成滅商興周大業(yè)。 33申公蒲輪:申公,名培,也叫申培公,魯(郡治今山東曲阜一帶)人,精通《詩》學(xué),西漢今文詩學(xué)“魯詩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漢武帝征召他去長安說《詩》,以其高齡,用蒲草裹墊車輪,以便舒適一些。文帝時(shí),立為博士,以詩故訓(xùn)進(jìn)行傳授。 34秣(mo末):喂養(yǎng)。 35未艾:艾,止,盡。
【今譯】 山聳立于天地之間。山的形態(tài)各異,有的蟠臥如龍,有的蹲踞如虎,有的容貌如鳳,有的匍匐如龜,有的像矗起的裹頭巾,有的像尖尖的筆那樣直指蘭天,有的像方形的盛飯食或衣服的竹笥,有的形狀像一面旗,有的形狀則像一方印,樣子像什么就依之起什么名字。平陽近傍海岸,血脈從西南方向延伸過來。氣勢雄豪不羈,連綿不絕,遠(yuǎn)遠(yuǎn)望去猶如萬馬奔騰。近城有一座山峰特別高峻,其形狀就仿佛是一匹奔馬在回頭看后面的馬群,它兩旁高,中間低,很象馬背上馱的鞍,所以被稱為“馬鞍山”。春日信步到西郊去游玩,放眼四望,只見云霧繚繞,滿山都是繁茂的花木,宛如裝飾在馬背上的厚絨和翠毛,使我感到眼花繚亂。
周行之先生自祖上以來一直居住在馬鞍山下,祖祖輩輩書香門第已有二百多年。周行之老先生曾被地方推薦應(yīng)試,高中進(jìn)土,榮登龍虎榜。周行之先生的堂叔父周元龜先生曾經(jīng)做過臺州知州。周行之先生的長子周益昌曾就讀于太學(xué),也曾作過努力幾次前去參加考試。路程悠遠(yuǎn),前景曲折蹉跌,仕途崎嶇艱險(xiǎn)。先前,他曾馳騁奮進(jìn)于康莊大道,現(xiàn)在被羈困于山野家中,猶如駿馬伏廄。但是周行之先生不以得失縈懷,并不因此在道德品節(jié)上對自己有所松懈,灰念遺世,而是能冷靜地對待所遇到的各種憂煩。周行之先生認(rèn)為,看看自己的生平經(jīng)歷,覺得好像跟這座山差不多,兩頭高中間低,在低谷的徜徉中方能更加堅(jiān)定自己的志向,故而,以鞍山作為自己的齋名。
唉呀!周穆王的八匹駿馬現(xiàn)在不再馳騁了,但六條如蛟龍般的螭仍然還在。周先生將駕著連綿不絕的山組成的大馬車,一瞬千里,風(fēng)馳電掣般地疾馳在要途上。他的大名將高高地懸掛在遠(yuǎn)方的樹林上,倚刻在高山大岳上,讓那些樵夫和牧人注目細(xì)看而撫摸贊嘆不已。當(dāng)年,東漢名將馬援六十多歲自請率兵伐胡,為了使皇上能同意他去,他故意倨傲神氣地騎在馬背上左顧右盼,以表示自己還可以打仗。漢光武帝看了高興地說:“馬老將軍精神真健旺啊!”周行之先生現(xiàn)在雖然年歲已經(jīng)超過伏波將軍馬援,但身體很健壯,意向很高遠(yuǎn),我就問他說:“如朝廷有用得著的地方,尚能去做一番事業(yè)嗎?”他笑著回答說:“當(dāng)年,姜子牙受聘周文王,申培受漢武帝征召,年齡都比我還要大十歲呢,我要喂養(yǎng)好我的馬,準(zhǔn)備好出山去做一番事業(yè)。”我聽了周行之先生的話,深深為他的矢志報(bào)國、壯心不已所感動。由此我知道周先生的事業(yè)和生命還遠(yuǎn)遠(yuǎn)沒有終止。周行之先生如果受征召出山去為國效力的話,那我將執(zhí)鞭隨蹬追從其后。
【總案】 本文名為“鞍山齋記”,但開頭一段所記是“齋”的環(huán)境和“齋”名的由來,二、三段所記均是“齋”的主人,文章從頭至尾并未記“齋”的本身,諸如“齋”的房舍如何、齋的室內(nèi)陳設(shè)布置如何等行動。這看似文不對題,其實(shí)完全是作者的有意之筆。因?yàn)樽髡邔戇@篇“記”的真正意圖,并非是要介紹“齋”的本身,而是要以記“齋”為緣由,借題發(fā)揮,介紹“齋”主人雖遭挫跌,因處山野,年事已高,但依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作者由世間的一般山寫及馬鞍山,由馬鞍山寫及鞍山齋,由齋寫及齋主人的世澤家況,寫及齋主人的內(nèi)心精神世界,娓娓道來,步步深入,轉(zhuǎn)接自然,行文流暢,一氣呵成。讀來引人入勝。作者才氣縱橫,文筆雄豪,揮灑自如,特別是文中的眾多比喻,都用得十分妥貼,而且極為生動形象,大大增強(qiáng)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上一篇:程頤《雍行錄》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洵《項(xiàng)籍》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