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項籍》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吾嘗論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2;曹操有取天之慮3,而無取天下之量4;劉備有取天下之量5,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終其身無成焉。且夫不有所棄6,不可以得天下之勢;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其來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為,而徐制其后7,乃克有濟8。
嗚呼!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死于垓下9,無惑也。吾觀其戰于鉅鹿也10,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11。方籍之渡河12,沛公始整兵向關13。籍于此時,若急引軍趨秦14,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咸陽15,制天下16。不知如此,而區區與秦將爭一旦之命17。既全鉅鹿,而猶徘徊河南18、新安間,至函谷,則沛公入咸陽數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讎籍19,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20,使沛公得還定三秦21,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鉅鹿之戰也22,或曰23:“雖然24,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于鉅鹿25。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26?”26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其穴27,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28,返則碎于羆明矣29。軍志所謂攻其必救也30。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31,覆之必矣。是籍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功于秦也。戰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33。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34,而曰侍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關矣。籍與義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35。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36,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37,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漢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烏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劍門者,而后日險哉38?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39,使其財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40,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41?
【注釋】 1項籍:(公元前232—前202年),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人,出身于楚國貴族。 2慮,謀略、考慮。 3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毫縣)人。 4量:氣量、胸懷。5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 6棄:丟失、放棄。 7徐:緩。 8克:能。濟:成功。 9垓(gai該)下:地名。安徽靈壁縣東南。 10鉅鹿:地名,在今河北省平鄉縣。11未嘗:不曾。 12方:正當。 13整兵:整頓軍隊。關,函谷關。 14趨:奔向。 15據:占領。 16制:控制。 17一旦:一早晨。 18河南:河南府,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 19讎:同“仇”,仇恨。 20卒:最后。 21三秦:指今陜西省南部地區。22兆:預兆,征兆。 23或曰:有人說。 24雖然:即使這樣。25項梁:項羽的叔父。 26然則:那么。 27羆:熊的一種。 28安得:怎能。 29碎于羆:被羆撕碎吃掉。 30軍志:指《孫子兵法》。 31釋:放棄。 32壁:壁壘。躡:跟在后面。 33疾走:急行軍。 34安陽:地名,今山東曹縣。 35荊州:地名,在今湖北荊州地區。西蜀:指今四川西部地區。 36劍門:劍門關,今四川劍閣縣。37兢兢:小心謹慎之貌。 38烏:怎么。 39四通五達:交通便利,暢通無阻。 40金櫝(du讀):描金的木盒。 41焉知:怎能知道。
【今譯】 我曾經評論項籍有奪取天下的才能,但是沒奪取天下的謀略;曹操有奪取天下的謀略,但沒有奪取天下的氣量;劉備有奪取天下的氣量,卻沒有奪取天下的才能。所以這三個人,終生沒有成功。況且不丟棄一部分,就不能得到有利的全局形勢;不克制欲望,就能不盡收天下的利益。所以土地有時可以不占領,城地有時不進攻,勝利有時不享受,失敗有時也不回避。它來了不喜悅,它失去也不憤怒,讓大局自然發展,而緩慢地后發制人,才能有所成就。
嗚呼!項籍有百戰百勝的才能,后來卻死在垓下,不用困惑。我觀察他鉅鹿一仗,看到他謀略不長遠,氣量也不大,何嘗不怪他死于垓下太晚啦。正當項籍率兵渡黃河,沛公劉邦才開始整頓軍隊向函谷關進軍。項籍在這時,假若趕快率領軍隊打向秦朝廷,利用軍隊之銳氣發揮作用,要以占領咸陽,鉗制天下。(他)不懂得這樣做,卻抓住微細和秦朝將領去爭短時間的性命。既保全了鉅鹿,還徘徊在河南府、新安之間,到函谷關時,劉邦已進入咸陽幾個月了。這時秦朝民眾已歸附劉邦而仇恨項籍,大局勢形成不可勉強使民眾臣服。所以項籍雖將劉邦遷往漢中而最后定都彭城,讓劉邦能夠回去并安定三秦,天下的大勢,已在漢而不在楚了。楚軍雖然百戰百勝,還有什么益處呢?所以說:項籍死于垓下的預兆是鉅鹿之戰。
有人說:“即使這樣,項籍一定能占領秦朝廷嗎?”答:“項梁一死,章邯就說對楚軍不必憂慮了,所以轉移軍隊討伐趙,有輕視楚軍的心理,但秦軍的良將精兵都被消滅在鉅鹿一戰。項籍誠然能用敢死的勇士,攻擊他輕敵少而弱的軍隊,入據咸陽就容易了。況且快滅亡的秦軍守關,與劉邦的軍隊守關,好壞是能知道的。劉邦進攻函谷關,與項籍進攻函谷關,好壞也是可以知道的。用秦軍守關,但劉邦攻破了它,劉邦的軍隊守關,項籍攻破進去了,那么用秦軍守關,項籍還不能攻入嗎?”
有人說:“秦國可以攻進去,又怎么救趙呢?”答:“老虎剛捕捉到鹿,熊羆占據了它的洞穴,并搏擊虎子,老虎怎能不丟下鹿而回去,回去虎子被熊羆撕碎吃掉是明擺著的。《孫子兵法》所說:進攻的地方是敵方必然去援救的要害。假使項籍攻入函谷關,王離、涉間必然放棄攻趙而救老窩,項籍再依據函谷關迎頭痛擊,趙會同諸侯援救的十多營軍隊從后跟上,殲滅秦軍是必然的。這樣項籍一舉解除趙的圍困,又收獲占領秦國的功勞。戰國時,魏國討伐趙國,齊軍出兵救趙,田忌率軍急赴大梁,因此保存了趙國而攻下了魏國。宋義號稱懂兵法,卻不了解這點,屯兵安陽不進攻,還說等待秦軍疲敝。我擔心秦軍還沒有疲敝,而劉邦已搶先占據了函谷關。項籍與宋義都失策了。
正因如此,古代奪取天下的人,經常先策劃所守的地方。諸葛亮放棄荊州而遷往西蜀,我知道他不能有大作為了。況且他也曾出現過大的危險。他以為有劍門關,可保不滅亡。我曾經觀察蜀中的險要,可堅守而不可出擊,如出擊無法后繼,小心謹慎以求自我完善,還怕不夠。還能夠控制中原嗎?秦、漢兩朝的舊首都,肥沃的土地千里,大川大山,真可用來控制天下,又怎么不可以腳放置如同劍門關的地方,然后說天險呢?當今的富人,必然居住在四通八達的都市,讓他的財物在天下流通,然后可以收獲天下的利益。有小氣的男人,得到一只描金的木盒子卻藏在家里,守住大門保護它,這是求得不丟失,不是尋求致富。如果大強盜來了,搶劫又奪走了它,又怎能知道它真的不失掉呢?
【總案】 蘇洵在《項籍》一文開頭,便指出項羽、曹操、劉備這三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并以各自的短缺處立論。起筆突兀,高竣,能緊扣讀者心弦,使人有一口氣讀完之感。然后運用史實從戰略的角度詳細論述了項籍能擊敗秦軍,但必然死于垓下的原因。作者立足大局,把握總體,以強烈的論辯色彩,將道理講得透徹明了,面對堅實的論據,使人的思路不得不納入作者的軌道。再以設問對答,與假想的對手辯論,使得文章波瀾起伏,把疑難的問題設置于問答之中,引經據典,詳加闡發,增強了說服力,隨著問題的提出,作者層層論述,逐步加深,適當地加入比喻,使得文章生動形象。當然,作者在論述項籍這個悲劇人物的失敗時,還有一定的片面性,開頭提出的曹操在后文中無一處涉及,似乎也是欠周全的。
上一篇:林景熙《鞍山齋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馬說(雜說之四)》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