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因《武當野老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劉因
南陽武當天下稀,峰巒巧避山自迷。青天飛鳥不可度,但見萬壑空煙霏。山不知人從太古,白云飛來天作主。旌旗明滅漢陽津,幾閱東西互夷虜。老人住此今百年, 自言三世絕人煙。往事不聞宣政后,初心欲返羲皇前。脯鹿為糧豹為席,竹樹蒼蒼歲寒國。天分地拆保無憂,怪見北風山鬼泣。一聲白雁已成擒,回望丹梯淚滿襟。傳語桃源休避世,武陵不似武當深。
這首詩借一位山林野老的傷時憫亂,表達了南宋滅亡之悲。
開頭四句狀武當山之高深。詩人一上來就直述武當山天下少有。“南陽武當”者,據《讀史方輿紀要·湖廣襄陽府均州》條載: “武當城,今州治,漢,屬南陽郡?!痹摃终f: “武當山,州南一百二十里,山周八百余里,有天柱等峰七十二,玉虛等巖三十六,又有澗二十四,臺五,井五,泉三,奇勝迭出,不可勝紀?!惫蚀嗽娬f“峰巒巧避山自迷,”言眾多峰巒各逞奇巧而又相互掩映,構成一個迷惘境界。這里群峰上摩蒼穹,天上飛飛鳥難度,山間煙籠霧罩,萬壑藏匿一空,顯得幽深莫測。接下去四句寫武當山的冷眼閱世。由于高深閉塞,從太古開始,大山不曾有問津者,就是白云屢屢飛來,也只憑天意安排。但自從有了人類,有了權勢的紛爭,武當山下便打破了鴻蒙初辟的寧靜,多少次看到漢北要塞旌旗明滅,東殺西奪,演出過一幕幕戰爭慘劇。 “老人”以下,引入武當野老的感傷。他住在山中已有百年,三輩人都不曾與外界社會交往,因而只知道歷史上有漢唐前宋,宣和、政和以后,徽欽二帝“靖康”之難以來的世道就不再聞知。置身在如此閉塞的山間,一心向往的是回到伏羲氏以前的上古時代。他們以干鹿肉為糧,以豹子皮為席,竹篁樹林蒼翠一片,在亂世中居然自成一塊樂國。他們原以為藏身在這里,即使天地崩裂也可保無憂無慮,誰料令人奇怪的是北風襲來,連山中鬼魅也驚惶哭泣。 “北風”喻蒙古征服者,作者的《白雁》詩說: “北風初起易水寒,北風再起渡江干。北風三吹白雁來,寒氣直薄朱崖山。”這里的“北風”喻元蒙的征伐, “白雁”暗諧元軍統帥伯顏??梢姡娧浴肮忠姳憋L山鬼泣”,當是以元軍以襄陽為突破口大舉侵宋的史實為背景。故而接下去說“一聲白雁已成擒”,暗指伯顏攻陷臨安,宋宗室大臣成了俘虜。這無情的現實粉碎了武當野老超凡出世的“初心”,使他回望著丹梯——進入仙境之道,流下了滿襟絕望的淚水。他寄語桃花源中人說:武當山遠比武陵源深僻,尚且躲不過異族侵略的劫難,你們也別再妄想避世了。
這首詩曲折地表現了劉因的思想信念。在南宋末年,他經受了長期戰爭的蹂躪,入元以后,又目睹了殘酷的民族歧視,為此他曾以陶淵明的忠于晉室、不與劉裕合作為歸宿。在《歸去來圖》中,他贊陶淵明隱田園,內心抵排劉裕篡國的節操,他慕諸葛亮“靜以修身”之道,表其居曰“靜修”,他被元世祖稱為“不召之臣”,聚徒講學,精研儒道,都是為了獨善其身,保持名節。這一點,是與道家的出世態度相對立的。在他看來,亂世不可避,本心不可移,所以他面對元蒙政權,而以儒學傳統自命。這固然反映出他思想中軟弱的一面,但也代表了元初知識分子的生活態度。他在本詩中塑造出一位遁跡山林卻不忘情世事的武當野老的形象,就中不難看出他對宋室滅亡的痛心。
“詩言志”,凡是有為而作的詩歌,總反映著詩人的志趣愛憎。但詩歌又忌諱直言其志,總是附麗于一定形象,借助于意境的創造。這首詩在表現詩人的生活態度時,就通過武當野老的閱歷和感慨曲折地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了本詩深隱的特點。詩人感傷國家民族的災難,但卻以隱喻出之,所謂“往事不聞宣政后”,是對大片國土淪喪于金的痛絕,而“竹樹蒼蒼歲寒國”,又是身處亂世自守清節的寫照。其它如“北風”指元蒙侵略,以“白雁”暗諧元軍統帥伯顏等,都使本詩表意隱曲,富有弦外之音。邵寶序《靜修先生文集》說: “伯夷之不臣周也,愛斯義焉爾也,是以有登山之歌。仲連之不帝秦也,愛斯名焉爾也,是以有蹈海之誓。公負名義之重,而力莫能與,山登海蹈,未盡其憤,顧乃敢為危行而不敢為危言。嗚呼,秦人非周也,元人又非秦也,甚矣世之為度,于是益可痛矣?!边@段話用來說明本詩,無論對其含義抑或表達都是合適的。
表意的隱曲造成了本詩氣勢的峭折。開頭六句寫武當山渾沌一氣,似乎絕無煙火與血腥味。但七、八句突入漢陽津的旌旗,戰云深涌,災難頻仍,它也就“幾閱東西互夷虜,”由寧靜安逸跌入傷心慘目的現實社會中。而僻處武當的野老自以為來此絕境,遠離了塵世的紛爭和災難,天分地拆,可保無憂,一心幻想踏著丹梯,回到羲皇前的神仙世界。但北風襲來,山鬼悲泣,白雁一聲,夢幻破滅,天地之大,居然遁逃無門,真是“甚矣世之為變。”如此深折陡轉,使詩歌氣勢在流走中見頓宕,聲情如一毫不板滯。
上一篇:元結《欸乃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成帝時歌謠》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