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先天二載1,龍集癸丑2,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3。理內及外,窮幽極遠4,日月普燭,舟車運行,無不求其所寧、易其所弊者也5。初嶺東廢路6,人苦峻極。行徑夤緣7,數(shù)里重林之表;飛梁嶫嵥8 ,千丈層崖之半。顛躋用惕9,漸絕其袁10故以載則曾不容軌,以運則負之以背。而海外諸國, 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11,魚鹽蜃蛤之利12,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13;而越人綿力薄材14,夫負妻戴,勞亦久矣。不虞一朝而見恤者也15。不有圣政,其何以臻茲乎16!
開元四載,冬十有一月,俾使臣左拾遺內供奉張九齡,飲冰載懷17,執(zhí)藝是度18,緣磴道,披灌叢,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險之故19。歲已農(nóng)隙,人斯子來20,役匪愈時21,成者不日22,則已坦坦而方五軌23,闐闐而走四通24,轉輸以之化勞,高深為之失險。于是乎鐻耳貫胸之類25,殊琛絕責之人26,有宿有息,如京如坻27;宋與夫越裳白雉之時28,尉佗翠鳥之獻29,語重九譯30,數(shù)上千雙31,若斯而已哉!
凡趣徒役者聚而議曰:虎始者功百而變常32,樂成者利十而易業(yè)33;一隅何幸,二者盡就34 !況啟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皆我國家玄澤寢遠35,絕垠胥省36;古所不載,寧可默而無述也?盍刊石立紀,以貽來裔37,是以追之琢之38,樹之不朽。
【注釋】 1 先天:唐玄宗在位使用的第一個年號。先天二載為公元713年。 2 龍:歲星。集:止,次。龍集癸丑意即正當癸丑年。3 我皇帝:指唐玄宗。御宇,統(tǒng)治宇內。 4 窮、極:動詞,達到……的盡頭。5 易:革除。 6 嶺東:唐稱五嶺以南的兩廣地區(qū)為嶺南,區(qū)域很廣,其中今廣東一帶為嶺東,后來設置嶺南東道。 7 夤緣:攀緣貌。 8嶫 (ye jie夜節(jié)):高大險峻貌。 9 顛:跌倒。躋:登上。惕:懼。10 元:通“原”,指舊路。 11 齒:象牙。革:犀牛皮。羽:貴重的鳥羽。毛:旄牛尾。 12 蜃(shen慎):大蛤蜊。 13 贍:滿足。14 越人:古時嶺南一帶為百越人所居,故稱其地人為越人。 15 不虞:不料。見恤:受到關心。 16 臻:達到。 17 飲冰載懷:形容心情焦急。載,助詞。《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 18執(zhí)藝是度:拿著標桿測量。藝,標的。 19 革:除。坂險:坡路的險況。20 子來:象兒子為父母做事一樣自覺來到。 21 逾:超過。時:季節(jié)。 22 不日:沒指定日期。 23 方:并。五軌:五輛東。 24 闐闐:車輛往來貌。 25 鐻耳:以鐻穿耳。鐻,金銀器。貫胸:傳說中國名。26 殊琛:奇珍異寶。絕賮(jin盡):中斷了朝貢。 27 如京如坻:形容貨物堆積很多。京,高丘。坻,水中高地。 28 越裳:古國名。白雉:鳥名。《后漢書·南蠻傳》:“交恥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 29 尉佗:即漢初南粵王趙陀。漢文帝時曾向朝廷獻成千翠鳥。 30 語重九譯:指多次輾轉翻譯。 31 千雙:指趙陀向漢廷獻璧一雙,翠鳥千。 32 功百:功效百倍。變常:改變舊情況。 33 利十:獲十倍利益。易業(yè):改變舊行為。《漢書·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yè),功不百者不變常。” 34二者:指慮始者與樂成者。就:完成。 35玄澤:大恩德。玄通“元”,大也。 36絕垠:極遠的邊界之地。胥洎(ji寄):都潤澤到了。洎,浸。 37貽:遺贈,送。來裔:后代。 38追、琢:都指雕刻。
【今譯】 先天二年,歲在癸丑,這正是當今皇上登位的第二年。治理朝廷內外的事,精明到?jīng)]有哪個幽僻、偏遠的地方不考慮到的地步,真像日月之光,普照大地,凡有車船交通的地方,全都求其安樂,革除弊害。早先嶺東的舊路,行人都為其陡峻所苦。行在路上,須攀緣數(shù)里,置身重林之上;還要翻過高大險峻的山梁,高度已達到千丈重崖的一半。攀登墜跌令人懼怕,于是舊路行人漸少,乃至廢棄。所以如以此路運輸,竟容納不下一車通過,只有靠人力用背負送。而海外各國,一天天來聯(lián)系通商,象牙犀革之類那樣豐富,魚鹽蛤蜊之物很能得益,如得轉運,對上來說,可以滿足國家財庫的須要,對下來說,長江淮河一帶百姓的生活要求也可充分照顧。可是嶺南人民力量條件薄弱,只能男人背,婦女頂,這種苦受得太久了。沒有料到有一天會得到同情關懷,如果不是今上圣明的政治,哪里會有這樣的事出現(xiàn)呢!
開元四年,冬天十一月,朝廷派遣了左拾遺、內供奉張九齡,一來便滿腔熱情,從事勘測,緣著開鑿的石磴,在荊棘叢中開出道路,觀察山谷地勢適宜利用之處,改變舊路中陡險的地方。季節(jié)到了一年中農(nóng)閑的時候,人們自覺地踴躍而來,工程沒有超過一季度,沒到期限很快就完成了。現(xiàn)在新路平坦,可以并行五輛車,來往不絕,四通八達,轉運物資可以靠它省掉很多勞力,過去高崖深谷的危險不再威脅行人。于是接著海外各族人,過去中斷了進貢通商的,又都來了,路上有驛亭可宿可息,十分方便,行人及車貨都多極了。周初越裳國獻白雉,漢初南粵王尉佗獻翠鳥,他們都要通過多重展轉翻譯,奉上千鳥雙璧,像那樣的確頗為不易,但怎能同現(xiàn)今的盛況相比呢!
所有領工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商量道:起初謀劃工程的人,預見到百倍的功利而決定革除舊規(guī),享受成果的人向往十倍的好處而愿意改換舊業(yè);地方上真是太幸運了,規(guī)劃者和受益者今天都得到了滿足。何況說過去即使開路,卻未筑通,就是筑通了,哪有這件工程這么盛大。這都是我們國家的大恩澤,能沾溉遠方,使我們這邊區(qū)都受到了浸潤。這是古書上未見的大好事,怎么能沉默不語呢?何不用石碑刻下紀念文章,以遺留后代呢?因此就雕刻起來,立起這塊石碑,使之永傳不朽。
【總案】 這是一篇紀念功德的碑文。碑文一般有敘事,有銘;這里略去了文末的銘,只保留了“序”。序,也就是“敘”,記述事實的緣起、經(jīng)過及終了,說明其值得紀念的意義。
這篇序寫于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初,記大庾嶺筑路事。大庾嶺為“五嶺”之一,又名梅嶺,在今江西大余與廣東南雄交界處,自來是出入嶺南的門戶。其間古道險峻難行,長期未加改造,不論對商貿還是對文化的交流,都不能不產(chǎn)生阻遏。唐玄宗年輕時銳意進取,即位不久就命張九齡開鑿大庾嶺新路,這不僅改變了嶺南與中原長期存在的交通梗塞,有利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就是對嶺南人民的生活來說,也是一件大好事。這件事實際上反映了“開元盛世”繁榮上升的國勢,意義深遠。所以,作者寫這篇序紀念筑路的功德,雖然有贊美皇帝的話,卻不能視為諛辭,應該看到它是基本符合歷史事實的。
文章共三段:首先交代修路問題提出的時間、背景,說明舊路給人民造成的苦害,突出了進行著手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表示由衷的喜悅。次段敘述作者作為受命主事之臣對這一工程的高度重視,人民投工的踴躍,工程的成功及其顯著效益。末段寫出工程的不平常意義,點明立碑贊頌的旨趣。這里同前文呼應,突出了刊石撰文的重要性,可謂畫龍點睛。
文章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語言簡樸,很少用典,而且文字省凈,不枝不蔓,是一篇較好的敘事散文。
上一篇:韓愈《師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何耕《錄二叟語》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