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戴表元·感舊歌者》原文賞析
牡丹紅豆艷春天,檀板朱絲錦色箋。頭白江南一尊酒,無人知是李龜年。
這是戴表元由宋入元后作的一首極為深沉,極富情韻的絕句。《西湖志余》謂: “戴帥初(作者的字) 湖上贈歌者一絕,有故國之思焉。”準確地道出了此詩的題旨。
首句點時兼寫情。“牡丹”、“紅豆”皆陽春季節的景物,而“紅豆”又是有名的引人相思之物,它產于南國,晶瑩鮮艷,據說古代一女子因丈夫死于邊地,遂于樹下痛哭殞命,化為紅豆,故此物又有“相思子”之稱。然而,作者這里使用 “紅豆”,并非表達一般的相思之情,而是寓有更深含義的。唐人王維《江上贈李龜年》(一名 《相思》)云: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李龜年是唐開元年間的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亂后流落江南,據說常為人演唱王維此詩,以寄托對故人乃至故都的思念之情,使得聽者為之動容。由此看來,戴詩于此著一“紅豆”,無疑與宋的敗亡和現實遭遇緊相關聯,也就是說,它既寓有深沉的故國之思,又暗合“感舊歌者”的題面,為末句之“無人知是李龜年”先作張本。同時,還以紅豆產地遙啟第三句之“江南”,從而生出言近旨遠、語少情長的藝術效果。
次句一筆雙寫,既有歌者,又有自己。“檀板”,檀木制成的綽板,亦稱拍板,演奏音樂時打拍子用。“朱絲”,指紅色的琴弦。二物表明對方的歌者身份。“錦色箋”,即錦 (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一般的精美紙張。從前后詩意看,這“錦色箋”可能是由歌者遞于作者以求題詞的,也可能是作者與故人江南重逢,把酒話舊之際,抽箋命筆而題詩相贈的。但不管是哪種情形,在這樣的時候(國破家亡而春色依然),這樣的地點 (姑定其為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這樣的氣氛 (故舊重逢而悲喜交集) 中,題詩相贈都會使人思緒翻卷,難以為懷,何況此時雙方皆已經“頭白”!舊時相識,頭白重逢,而世間的一切都已面目全非,這怎能不使詩人為之感慨,為之悲嘆呢?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云:“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短短四句詩,在今昔對比中,將安史之亂前后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和身世浮沉囊括凈盡。如果說,杜甫此詩雖極悲涼,但還不至于絕望的話,那么,戴表元這首《感舊歌者》便不僅再現了杜詩的悲涼,而且還充溢著一種更為深刻的、無法排解的黍離之痛。
不過,這沉重無比的黍離之痛,作者并未明確道出,而是寓情于事,借“頭白江南一尊酒,無人知是李龜年”輕筆一點,自然含蓄地流露出來的。“無人知”,表明因世事的巨大變遷和人物容顏,身世的巨大變化,當初這位李龜年式的有名歌手,現在已經無人知曉了;既已無人知曉,則歌者境遇之孤獨、之凄涼可想而知;既然這位歌者的境遇已極孤獨凄涼,那么作者對他的無限同情和憐憫,不也就在不言之中了嗎?同時,“李龜年”三字不僅暗示了這位歌者昔日的聲望,而且更于歷史相似性的關聯中,大大拓展了詩的內涵,從而使人通過對杜甫與李龜年、戴表元與“舊歌者”之關系的再度觀照,生發出心靈的深深顫栗,并由此深一層地去體味詩中那隱而未發的內在意蘊。
上一篇:古詩《姜宸英·惜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元好問·論詩(錄)·慷慨歌謠絕不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