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4。生乎吾,其聞道也5,固先乎吾6,吾從而師之7;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無貴無賤10,無長無少,道之所存11,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12,猶且從師而問焉13;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14,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15,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16,則恥師焉17,惑矣1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19,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0,或不焉。小學而大遺21,吾未見其明也2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23,不恥相師24。士大夫之族25,曰師日弟子云者26,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27,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8,官盛則近諛嗚呼29!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3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31!
圣人無常師32。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33。孔子曰:三個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sup>34,師不必賢子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35,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36,年十七,好古文37,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38,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39,作《師說》以貽之40。
【注釋】 1《師說》:選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二。師說:關(guān)于從師求學的議論。 2學者:求學問的人。 3傳道:傳授道理、知識。受業(yè):教授學業(yè)。受:同“授”、教給。解惑:解釋疑難問題。 4其:那,那些。 5聞道:懂得圣人之道。 6固:本來。 7從而師之:跟他學習,以他為師。師:動詞。 8師道:學習道理。下文“師道”,指從師求學的風尚。 9庸知其:哪管他。庸:豈、睦。 10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 11“道之”二句:“道”在誰那里、誰有道,誰有道,誰就是老師。 12出人:超出眾人。 13猶且:尚且。 14下圣人:低于圣人。 15益:更加。 16于其身:對于他們自己。身:本身,自己。 17恥師:以從師學習為羞恥。 18惑:迷惑、糊涂。 19習其句讀:讓學生學習誦讀書中文句。句:句子、一句話。讀:(dou逗)句中需停頓處叫“讀”。 20“或師”二句:有的(指不會句讀)從師,有的(指不解疑難問題)卻不從師。不:同“否”。 21小學而大遺:小的牙舌(指“句讀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舌(指“惑之不解”)卻丟棄了。22明:明智。 23巫醫(yī):古代巫醫(yī)不分,故連舉。巫,后專指從事降神召鬼的迷信職業(yè)者。樂師:以歌唱、奏樂為職業(yè)的人。百工:泛指各種工匠,手藝人。 4不恥相師:不以互相學習為羞恥。 25之族:那一類人。 26“曰師”句:稱“老師”、稱“學生”等等。云者:有“如此這般”之意。 27相若:相近、相似。 28位卑則足羞: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足以讓人覺得羞愧。 29官盛則近諛:向職位比自己高的人學習,則又近于巴結(jié)。 30不齒:不屑于提。 31“其不”句:這不有點奇怪吧?歟:表感嘆,詞氣助詞。 32常師:固定的老師。 33之徒:這些人。 34不必:不一定。 35求業(yè)有專攻:指在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專門研究。 36術(shù)氏子蟠:術(shù)家的孩子,名叫:“蟠” (pan盤)。術(shù)蟠: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7古文:指先秦、秦漢的散文。38六藝:即六經(jīng),指儒家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經(jīng):指六經(jīng)的正文。傳: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通習:普遍學習。 39嘉:贊許、贊賞。 40貽(yi):贈送。
【今譯】 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得有老師。老師是傳播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什么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向老師請教,那些疑難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的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哪里管理他們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誰有道理、誰有知識、誰就是我的老師。
唉!古時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去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很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從師請教;現(xiàn)在的許多人,他們低于圣人也很遠,卻反而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緣故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挑選好的老師來教育他們;可對于自己呢,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讀書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講的給他們傳授道理,能回答他們的疑難問題的。弄不通書中的文句,就請老師指教;有了疑難問題不理解,卻反而不請老師指教。細小的方面學了,重大的地方卻丟了,我真看不出這種人是明智的啊!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行各業(yè)的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丟面子。讀了書、做了官的人們,要是如此這般地稱呼“老師”、“學生”的話,就大家湊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他們就會說:“他和他年紀接近,學問也差不多,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覺得難為情;向官職高的人學習又象是在巴結(jié)上司。”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得到恢復(fù),由此可知了!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行各業(yè)的工匠,士大夫們是不屑于提起他們的,現(xiàn)在的士大夫們的見識反而還不如這些人,這可真是怪事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就曾經(jīng)向郯子、萇弘、師襄、老子學習過。郯子這一類的人,他們的學識才能趕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那其中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什么都比老師差,老師也不一定什么都比學生強,掌握知識、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專長,只是這樣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令十七歲了,愛好古文、六部經(jīng)書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過,他不被現(xiàn)在的不正之風所拘束,來跟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詩說》贈送給他。
【總案】 唐時士大夫之風,恥于相師。與韓愈同時的散文大家柳宗元,在幾篇文章中論及《師說》的背景。如《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又如“《師友箴·并序》:中:“今之世,為人師者眾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等等。韓愈針對當時士大夫之流,自鳴得意“恥于相師”、“舉世不師”的陋習,“奮然不顧流俗”,寫下了這篇顧具膽識的力作——《師說》。
文章開篇即旗幟鮮明地提出“學必有師”,并首次為“師”立下了明確的界說;闡釋了向老師學習的重要意義。之后,全篇圍繞著“傳道、受業(yè)、解惑”來立論,采用了正面論證、反面論證、例證論證等方法、依次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xiàn)了嚴謹?shù)倪壿嬓浴2⒊晒Φ剡\用了對比、排比、對偶等手法來展開文論,從而使立論更為堅實,觀點更加鮮明,文章也顯得更有氣勢。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對比,又是排比。再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則是對偶。這些語法句式的運用自如、錯落有致,再加上“ 嗟呼!師道之不也久矣,”、“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之類由衷的詠嘆和“……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歟?”等飽含激情,帶有疑問的感慨,都使之文章增輝生色,富有感染力。
尤其是文中提出了“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因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主張,不令在當時起到了針砭時弊的作用,而且即使是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也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上一篇: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