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不屬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但他的《岳陽樓記》對于后代的影響,卻在八大家有些名文之上。
這是一篇將寫景、抒情、議論融合為一體的典范性的文章。
宋仁宗慶歷三年,皇帝召大臣議政,商量如何解救當時面臨的政治、軍事危機。范仲淹寫了《條陳十事》,提出許多寶貴建議,有的被皇帝采納,頒行全國。后世把歷史上這次著名的政治改革,稱為“慶歷新政”,“新政”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中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不久便宣告失敗。慶歷五年,范仲淹被迫離開朝廷,到鄧州去做地方官。第二年,慶歷六年(1046),他寫了這篇《岳陽樓記》。
全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記事,敘述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宋仁宗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古時稱做巴陵郡的岳州任知州。他在這兒僅僅任職一年,便使各方面大為改觀,做到“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在這樣的前提下,便重修岳州名勝岳陽樓,擴大建筑,鐫刻唐朝人和現代人的詩賦,使這個著名的風景區更加美好。作者應他的請求寫了這篇記。
文章這樣開頭,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這是一篇題寫在建筑物上的文章,又寫于這建筑物“重修”之后,當然就要在文章開頭先交代“重修”的時間、主持重修者的姓名。第二,滕子京名宗諒,與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為人豪邁自負,是一個有才干、有抱負的政治家,又是范仲淹的好友。慶歷二年,滕子京擔任環慶路都部署,并知慶州,防御西夏東侵頗有成績。詩人蘇舜欽稱他:“忠義平生事,聲名夷翟聞。言皆出諸老,勇復冠全軍。”許多朋友都喜歡他的性格和為人。慶歷三年,他被人誣告,一再貶官。慶歷四年,又被貶到岳州。貶官的罪名之一,是說他“盜用公使錢”,涉及經濟問題。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為他辯白。范集中有不少關于滕的詩文。據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慶歷中,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為天下第一。”可知他確實是一個很能干的地方官。范仲淹在文章一開頭就寫他“謫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這既是對朋友政績的肯定和頌揚,又是為這個被貶謫的朋友再一次辯白,同時也是對那些攻擊滕、范的政敵們的回答。第三,重修岳陽樓,不免要動用很多人力、財力。作者做一些必要的交代,說明這是在各方面都干得很好了之后才做的,這就可以避免有人借此施行攻擊。從文章說,這樣寫顯得邏輯嚴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這八個字非常簡括地說明了滕子京治下岳州的大好形勢,很有說服力。后世的人們經常引用這兩句話。特別是近幾年,常見到報刊上引用這兩句話,表達人們對于當前政局的估價。由此可見本文開頭給讀者留下的印象何等的深刻,也可見當初這樣開頭,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正表現出作者構思細密之處,并非泛泛之筆。
第二段,分兩層描寫重修后的岳陽樓何等壯觀。寫法與唐人王勃《滕王閣序》有同有異。第一層寫岳陽樓上所看到的自然景色。寥寥數語,高度概括。一方面是因為岳陽樓重修之后,已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杜甫的《登岳陽樓》、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等作品,已對岳陽樓作過許多描述。“前人之述備矣”,無須再多費筆墨。另一方面,是因為洞庭湖水,煙波浩渺,氣象宏偉,精練簡括的描寫,反而更適于表現它的整體和神狀。你看,那一個“銜”字,一個“吞”字,把“湖”、“山”、“川”三者的關系,寫得那么生動。洞庭湖“銜”山“吞”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氣勢何等雄闊。登上岳陽樓,觀此勝景,能不心胸開拓嗎?讀完全文,就會明白,作者這樣寫,是為主題服務的。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開擴讀者的視野,包括他們精神觀照的視野。全文是一個整體,細部描寫,處處表現了文章的總體構思。第二層“然則”一轉,承上啟下。由岳陽的地理位置,寫到來岳陽的人;又由登樓之人的身份、處境(“遷”客、“騷”人)寫到他們登樓觀景將會產生的心情。然后用“得無異乎”這樣一個反問,引出下文將要寫的“覽物之情”。文章這樣過渡,顯得干凈利落,順理成章。
第三段,解答上文“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個反問。“異”,包含兩重含義。一是指“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異”于一般人。一是指下面所寫的“悲”與“喜”兩種相“異”的感情。先寫悲:如果有時洞庭湖上沒完沒了地下雨,從一個月下到又一個月,陰霾長久不開,陰風狂呼怒號,渾濁的水浪排空而上,日月星辰失去了光輝,遠近山峰看不見形狀,船只被水浪山礁摧毀,商人和旅客長期滯留無法乘船離去;每到黃昏,一片陰暗,聽到老虎咆哮、猿猴哀啼。這時,本來就已飽經人生憂患的“遷客騷人”們,登上岳陽樓,遠望洞庭,就不免會觸景傷情,心緒惡劣,想到自己因為忠于國事或奔勞衣食,被迫離開國都或背井離鄉,想到將會再次遭逢的詆毀譏議,便不免會覺得岳陽樓下的洞庭湖水,滿眼都是凄涼,極端感慨,覺得人生可悲。那么,在洞庭湖上,會不會產生與此不同的感受呢?會的。及至東風和暢,春光明媚,洞庭湖水平靜得如同受到了撫慰,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湖面上,水天相映,清亮澄碧;沙鷗有時飛翔,有時棲息,魚兒在清亮的湖水中游動著,閃耀著令人愉快的波光。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由自在、自如自適。水岸邊的芳草鮮花,香氣馥郁,枝葉茂盛。到了夜間,長空無云,月明千里,水面上金光閃閃。湖心中,月影一動不動,如同玉璧靜靜地沉在湖底。湖上,打漁人唱著漁歌,往來應和。這時,整個世界都顯得那樣清明澄澈、晶瑩和諧。登上岳陽樓,自然會使人感到心胸無比開闊,精神無比舒暢,縱然有過遭貶被謫的痛苦,這時也都會完全忘卻。遷客騷人高坐樓端,看著湖光,賞著月景,聽著漁歌,品著美酒,吹著和風,一切心靈的創傷,都仿佛得到了最好的治療。
作者為什么在《岳陽樓記》中寫入這樣一段呢?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這是文體的需要。為風景名勝撰寫題記,與一般記事、抒情、議論文章都有些不同。題記中的上乘之作,應該與風景名勝融為一體。它必須用精練、生動、美妙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所題風景名勝的特點。它是供游覽名勝風光的人們閱讀的,往往題寫或刻寫在風景名勝區最引人注目之處。游人觀覽湖山,在此佇足小憩,如能讀到一篇名人高手的美妙文章,既可頓增游興,又能消除疲勞。因此,這類文章多出于名人之手,又大多屬于“美文”。它不能過多地記敘,游人沒有那樣多的時間去仔細閱讀;也不能過多議論,那容易敗壞游人的興致;更不能寫得冗長、枯燥、平庸、空泛,缺少生動的形象,否則,非但不能為湖山增勝,反而會使風景名勝為之減色。第二,下面一段,作者正面抒寫自己的人生態度,是全文主旨所在。抒發議論之前,先以優美文字描繪風景,可以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使下文的議論取得更佳效果。試想,如果沒有第三段這些湖光山色的生動描寫,最后一段的議論將會給讀者留下什么印象呢?第三,本文在結構方面,采用層層遞進,多重對比的寫法。第二段寫一般人眼中的“巴陵勝狀”,第三段寫遷客騷人會集于此“異”于常人的感受,下面又寫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異”于以上的感受。三者,前為首,后為尾,中為肚。文章中,凡是這類屬于“肚子”的部分,總要寫得特別豐足,才能使結尾深刻有力或雋永多味。這就是文章家們所說的龍頭、鳳尾、魚肚。
第四段,即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可分作三層。第一層:“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看起來語氣平靜,與上文承接自然,其實是突然轉折的突起之筆。作者在第三段里,用了占全文一半的篇幅,寫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情景交融,文字優美。作者在描寫中雖然不著褒貶,但分明抱著深切同情的態度。因為作者自己和他的好朋友滕子京等,也都是遷客騷人。他自然很能理解遷客騷人們的心情。文章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寫給同類人看的。因此,最后一段忽然提出“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便特別發人深省。下文的論述,也就益見警拔。接下來,第二層,先用一個設問句“何哉”提出問題,然后引出“古仁人”有異于上述遷客騷人之處。上文描述遷客騷人的精神世界,是分“悲”、“喜”兩方面寫的,故下文寫“古仁人之心”即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從悲喜兩方面寫。先說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說他們無論“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都心有深憂,“進亦憂,退亦憂”。然后由“憂”寫到“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這樣一對比,便向讀者顯示了一種異于常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二者孰是孰非、孰高孰下,無須明言。第三層:“噫!微(非)斯人,吾誰與歸!”表明自己的態度。用這樣充滿感慨的話結束全文,表現了作者雖然身處逆境,但對崇高的精神境界懷著熱烈的向往之情。這既是自勉之詞,也是對所有讀者的勸勉。
范仲淹《岳陽樓記》寫成之后,當時著名詩人蘇舜欽為之書石,書法家邵篆額,“亦皆一時精筆”。連同滕子京治岳有聲,“政成,增修岳陽樓”,“世謂之‘四絕’”(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七)。此后近千年中,這篇文章不知教育過多少人。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引用過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985年7月1日,薄一波同志送給共產黨員三句話,第一句便是這句。至于報刊文章和個人題詞中,本文經常被人提起,可見它的影響力是多么大!
上一篇: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樂府歌辭《長歌行》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