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之一,和李白同具才華,性格又都豪放不羈,這使兩人的友誼特別深厚。王昌齡在開元二十八年(740)被謫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天寶八年(749)又被貶為龍標(今湖南懷化地區黔城鎮)尉。(古時右尊左卑,故貶官稱左遷)李白聽到這不幸的消息時,很為他憂慮,便寫了這首詩安慰老友。
開頭兩句緊扣題目,點明時令,以景寄情。楊花本是隨風飄散之物,寓飄零之感。楊花落盡,表明已是暮春時節;子規,亦名杜鵑,是泣血悲啼之鳥,叫聲是“不如歸去”,寓離別之恨。詩人選擇這兩個典型的動人愁腸的景物來描摹暮春景色,正是為了烘托詩人聞悉老友左遷時的悲哀心情。這種以景寄情,景為情生的手法,為全詩籠罩了哀愁的氣氛。第二句正面點出王昌齡被貶邊荒。五溪即湖南與貴州兩省接壤地帶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而龍標比五溪還要遙遠。這句詩極為濃縮,既交代了聞知老友被貶龍標的不幸消息,又表示對老友在荒僻之地跋涉的擔憂。一二句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前面的悲涼景色,增添了詩人內心的悲哀,后面的心境不佳致使眼中之景無不凄涼。
第三、四兩句轉入正面抒寫自己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詩人從月照兩地的現實,構思了“寄愁明月”的詩境。不直說自己日夜思念、為好友的遭遇而愁緒滿懷,卻說“我寄愁心與明月”,正如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的,這首詩“深得一‘婉’字訣”,構思確實巧妙深曲。通過這浪漫的設想,詩人關懷慰藉好友的一片深情躍然紙上。“隨君直到夜郎西”,唐初龍標下設夜郎、郎溪、思微三縣,詩中之夜郎指此,在今湖南省沅陵縣境,而非今貴州桐梓縣東的古夜郎國。《唐宋詩舉要》因詩中有“夜郎”地名,就以為是李白流放夜郎所作,大誤。
“隨君”,有的版本作“隨風”,但從詩歌形象看,明月之行,并非依托于風,若說愁心隨風而去,又何必說寄愁明月,只有“隨君”,才能使三、四句形象達到統一。須知寄愁明月是巧貫下句,寄愁與月伴君走是一個完整的形象設計:在寂寞荒涼的貶官途中,不僅明月“與人萬里長相隨”,而且有友人的愁心作伴,友誼長存,這是多么深情而又富有詩意!考其淵源,建安七子之一徐幹有“將心寄明月,添影入君懷”之辭,初唐張若虛有“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的詩句,這些詩句大約都為李白的創作提供了借鑒。
若單說愁,便直率少致,襯入景語,無其理而有其趣。(黃生《唐詩摘鈔》)
末二句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沈德潛《唐詩別裁》)
“愁心”二句,何等纏綿悱惻!而“我寄愁心”,猶覺比“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意更深摯。(黃叔燦《唐詩箋注》)
三四句言此心之相關,直是神馳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寫之。(李锳《詩法易簡錄》)
上一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聞雁·韋應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