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出岫本無依,勝境名山即是歸。
久向吳門游好寺,還思越水洗塵機。
浙江濤驚獅子吼,稽嶺峰疑靈鷲飛。
更入天臺石橋路,垂珠璀璨拂三衣。
此詩大約作于詩人為蘇州刺史時。詩人以送僧游越為題,抒發(fā)了自己對越中山水的向往。
“孤云出岫本無依,勝境名山即是歸。”首二句以比興起筆,道出禪游之樂。“孤云”句,源于陶淵明“云無心以出岫”。“岫”,山巒。山嶺的行云,飄游自在,無礙無掛,繚繞在山峰間,又不依附于山峰,佛教認為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頓悟入道要門論》強調人心應處于 “不住一切處” 的體驗中,何謂不住一切處呢?“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nèi)外中間,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這種狀態(tài)不正是孤云行空、了無牽掛嗎? 作者在這里以孤云出岫比喻元簡超逸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表明他的心不系于人間,而在自然山水之中,只要哪里有名山勝境,哪里就是他的歸宿。“久向吳門游好寺,還思越水洗塵機。”三、四句緊承 “云歸”,直接表現(xiàn)元簡游越的動機。“吳門”,此指吳中,即今江蘇蘇州市。“好寺”,有名的寺院。在常人看來,優(yōu)游于寺院之中,乃是禪家美事; 但禪界中人,心如空中孤云,并不系于一處,元簡禪師久游吳中名剎后,對越中山水又產(chǎn)生了濃厚的游興,他愿像白云歸山一樣回歸到美麗的自然之中。“還思越水洗塵機”,一方面表現(xiàn)了禪師對越中山水的向往,另一方面暗示了越中山水的優(yōu)美宜人,逗起下四句。
“浙江濤驚獅子吼,稽嶺峰疑靈鷲飛。”這就是越中的奇水異山。“浙江濤”,即錢塘潮。浙江流經(jīng)錢塘縣的地段稱為錢塘江。在錢塘江入海處,每當海潮上漲時,江水回涌,波浪滔天,響聲雷動,非常壯觀,是自古杭州勝景。“獅子吼”,形容江潮奔涌的聲勢。“稽嶺峰”,即會稽高聳的山峰。“靈鷲飛”,形容山勢奇特,如鷲鳥騰飛。詩人在景物描寫中,巧妙加入 “驚”、“疑”這兩個情感動詞,通過人的感情活動,使越中山水表現(xiàn)得更加生動,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其中也不難看出作者本人對越中山水的神往。末二句“更入天臺石橋路,垂珠璀璨拂三衣。”切合元簡身分,描寫天臺勝景。“天臺”,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是古代有名的神山。“石橋”,天臺山奇觀之一,它凌跨兩山之間,龍形龜背,橋勢峭峻,且有瀑布飛掛,景象十分壯麗。“垂珠”句,源于晉孫綽 《天臺山賦》: “建木滅景于千尋, 琪樹璀璨而垂珠。”“琪樹”,傳說中的神樹。此詩中的“垂珠”,即言琪樹垂珠。“璀璨”,形容水珠色澤鮮艷。“三衣”,指僧人的袈裟。這四句以景敘事,從錢塘江潮、稽山奇峰寫到天臺石橋、神樹垂珠,既勾畫了元簡的行蹤,又逐一展示了越中誘人的風光,照應首聯(lián)“名山勝境”,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著神奇魅力的天地,使人不禁也會產(chǎn)生 “歸山” 的愿望。
上一篇:禪詩《送僧往湖南》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送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