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墨池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臨川之城東1,有地隱然而高2,以臨于溪3,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4,曰“王羲之之墨池”者5,荀伯子《臨川記》云也6。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7,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8?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9,而嘗極東方10,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11,而又嘗自休于此邪12?羲之之書,晚乃善13;則其所能14,蓋亦以精力自致者15,非天成也16。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17?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18?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19。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20,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21,又告于鞏曰:“愿有記。"
推王君之心22,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2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24?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5,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26!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27,曾鞏記。
【注釋】 1臨川:宋撫州臨川郡,州治所在城池今屬江西撫州市。2隱然:形容地形緩緩凸出的樣子。 3溪:指撫河的支流。 4洼然:下凹而深的樣子。 5王羲之:晉代大書法家,字逸少,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世稱“書圣”,對后代影響很大。 6荀伯子:南朝·宋人。歷官史官、東陽郡太守,善為文,著有地方志《臨川記》六卷。7張芝:東漢書法家,字伯英,酒泉人,世稱“草圣”。王羲之敬佩他,曾致友人書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晉書·王羲之傳》) 8信然:真的如此。 邪:同“耶”。 9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當王羲之不勉強去做官的時候。史傳記載他在晉有美名,公卿薦以高官,他卻不愿出仕。一度任會稽內史,又因不愿作揚州刺史王述之的下屬而辭官。 10嘗:曾經。 極:窮盡。 11徜徉:徘徊。 肆恣:放縱,盡情遨游。 12休:休息,指旅寓。 13晚乃善:老年才達到最高境界?!稌x書》說王羲之的書法早年還不如當時的庚翼、郗愔,經過長期努力,晚年才出類拔萃,令人嘆服。 14能:擅長,指書法上的高深造詣。 15致:達到。 16天成:天生。 17學:指刻苦努力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 18深造道德:提高道德修養。 19州學舍:州學校舍。 20教授:指州學的學官。 不彰:不顯,指古跡不為人們所知。 21之:這。 楹間:兩柱之間。 揭:懸掛。 22推:推測。推,一作“惟”,意為思索。 23一能:一技之長。 廢:埋沒。 跡:遺跡;指洗墨池。 24其:本句第一個“其”字義同“豈”。 推:推崇,頌揚;25尚:尊崇。 26仁人莊士:道德高尚富有學識的人。 遺風:留傳于世的優良作風。 余思:留傳于世的美德。 被:影響。 來世:后世。27慶歷八年:北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
【今譯】 臨川縣城東,有一片地形逐漸隆起而下臨清溪的地方,叫做新城。它的上面有一個又低又深的長方形池塘,荀伯子《臨川記》說它是王羲之的洗墨池。王羲之曾心羨張芝臨池練習書法使池水盡黑的事跡,這是王的故跡,事實真是如此么?
當王羲之不勉強做官的時候,曾遠游東晉最東的地方,又泛舟出海,以游于山水之間為樂,莫不是他縱情漫游曾在這里旅寓過么?王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臻于最佳境界,那么,他的書法藝術,可以說也是經過刻苦努力才獲得的,并不是天生如此。然而后代沒有能趕得上他的,難道不是他們的學習精神不如他么?那么,這種精神豈可缺少啊,何況是要盡力提高道德水準的人呢?墨池上邊,現在是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擔心王羲之學書的事跡不為人們所知,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樣六個字的匾懸掛在兩柱之間。他向我說:“希望你寫一篇墨池記?!蔽彝茰y王先生的用意,難道不是因為喜歡人的優點,雖一技之長也不埋沒,因此連他的遺跡也同樣給以重視嗎?難道不是想借褒揚王羲之練習書法的事跡,以勉勵他的學子嗎?看來人有一技之長而使后人如此尊敬,那么,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優良作風和令人思慕的美德,對后世的影響將會怎么樣呢?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集評】 清·沈德潛《評注唐宋八家古文》:“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p>
【總案】 古代大思想家、大文學家的成功無不得力于學習,因而深知學習的重要,多有論學名言名篇傳世??鬃酉舱剬W習,荀子有《勸學篇》,杜甫提倡“轉益多師”、“精熟”名著,韓愈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都是經驗之談。
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和曾鞏的《墨池記》立意雖高于一般意義的勸學,但又不離于勸學,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不過寫法卻各有特點。王安石的游記是因窮幽歷險而有所悟,由感悟而闡發治學之道與人生哲理;曾鞏的散文則是因名勝古跡而贊美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成功之道,進而希望后學提高道德修養做一個高尚的人。
古代書法藝術家的軼事嘉話很多,很動人,如練字廢筆成家,洗筆洗硯染黑池水,等等,它們反映了書法家何等的刻苦,何等的毅力!東漢張芝的草書成就極高,前人說它似春虹飲澗,落霞浮浦,筆力飛動,神變無極。他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故事曾予王羲之以啟示。王除學習張芝外,先后還學過衛夫人、李斯、曹喜、鐘繇、梁鴻、蔡邕、張昶的書法,最后才形成自己的風格,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于是世間又有了關于他的古跡,臨川墨池即為其中之一。盡管古跡出于傳說,但其客觀影響卻是有意義的。曾鞏《墨池記》緊緊抓住軼事中的積極因素加以發揮,點明書圣絕非天生,而是王羲之后天刻苦學習孜孜以求的結果。短文至此已將題意和州學教授王盛弘揚古跡的用意說透,但作者立意高遠,不滿足于就題論事,又進而推論說,學習一種藝術尚且如此,欲提高道德修養,成為德高望重的人更須努力于學習。他們對后世的影響和受到后世的尊敬也將更大。這些看似題外的話,實際還是題內旨意的自然升華。文章不但寫得不落俗套,有以小見大之妙,而且富含感情,耐人回味。
上一篇:蘇軾《喜雨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