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曹潤堂·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將和局誤師期。①
誰知遼海消兵日,正是軍民痛哭時。
【注釋】 ①師期: 出兵打仗的時間,戰機,軍機。
【鑒賞】 這首詩寫于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作者不禁感慨賦詩。全詩的大意是: 我不相信中國真到了力疲不支,再也不能抵御外侮的地步,倒是痛心地看到在戰爭期間當局一再妥協求和,拖住了部隊,貽誤了戰機。有誰想到,怯懦的退讓終于帶來了北洋艦隊在渤海的全軍覆沒,使全國軍民為蒙受戰敗的恥辱而痛哭流涕。
原來,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游竄偷襲的日本艦隊,對我北洋艦隊挑起了一場海戰。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指揮迎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號管帶林永升等英勇奮戰,壯烈殉國,表現了視死如歸的崇高愛國氣節?!盁嵫军S海,丹心映碧波”,北洋海軍英烈昂揚的壯舉,大大激勵了廣大軍民抗敵衛國的斗志。但朝廷統治者那拉氏一心眷戀著頤和園的歌舞,排云殿的壽筵,千方百計謀求妥協。總管洋務、外交的重臣李鴻章,更是從保存自己實力出發,埋怨這次戰爭是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生怕把老本輸光,被別人擠下臺去。黃海戰后,他更鼓吹“保船致敵”、“猛虎在山” 的謬論,不讓北洋海軍出海。
清政府消極避戰,積極求“和” 的投降路線,嚴重捆住了部隊的手腳,一再貽誤軍機,致使日軍侵入中國本土,遼東和山東大片國土相繼陷落。日寇所到之處,燒殺搶劫,血流遍地。困守在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的媚敵求和,終使經營了二十多年的北洋海軍毀于一旦。
在這首詩中,作者一開始就高呼 “不信”! 是啊,甲午海戰中我海軍將士如此奮不顧身,英勇壯烈,而結果卻是全軍覆滅! 這荒謬而悲慘的結局太叫人難以置信!但這不該發生的卻是事實,不得不信;不得不信而又不愿信,不能信,令人難以接受。一個極為口語化的詞語 “不信”,傾泄了壅塞于作者心中的無限憤懣和悲痛。這是對軍事決策的譴責,也是對統治集團的控訴。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局誤師期”勢所必然,作者只能用一個 “忍”字來訴說自己的悲憤。至于 “軍民痛哭”的戰爭結局,是不該發生而又必然發生,不能置信而又只能接受的事實。這就是歷史的一頁!
文章作者:艾虹,陳淑寬
上一篇:愛國詩詞《杜甫·春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蔣智由·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