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病梅館記
龔自珍
江寧之龍蟠(1),蘇州之鄧尉(2),杭州之西溪(3),皆產梅。
或曰: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以欹為美(4),正則無景; 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5),以繩天下之梅也(6)。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7)、刪密、鋤正(8),以夭梅(9)、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10),能以其智力為也(11)。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12),明告鬻梅者: 斫其正,養其旁條; 刪其密,夭其稚枝(13); 鋤其直,遏其生氣(14),以求重價(15),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16)!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17),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18)。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19)。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20),辟病梅之館以貯之(21)。
嗚呼!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22)!
〔注釋〕(1)江寧: 清代江寧府,今南京市。龍蟠: 龍蟠里,在南京清涼山下。(2)鄧尉: 山名,在蘇州西南,傳說漢代有個叫鄧尉的曾隱居于此,故得名。(3)西溪: 杭州市靈隱山西北。(4)欹(qi):橫斜。(5)詔: 告。(6)繩:衡量。(7)斫(zhuo): 砍。(8)鋤: 鏟除。(9)夭: 指殘害。(10)蠢蠢: 愚昧無知。蠢蠢求錢之民:這里指梅農。(11)為:辦到。(12)孤癖: 奇特的嗜好。隱: 心理,隱情。(13)稚枝: 幼枝。(14)遏: 阻止,妨害。(15)重價: 高價。(16)烈: 酷暴。(17)縱之:解放它,讓它自由地生長。(18)解其棕(zong)縛: 解除在它身上的棕繩束縛。(19)復之全之: 恢復它自然的形態,保全它的生機。(20)詬厲:辱罵,斥責,憎惡。(21)辟: 開設。(22)窮: 竭盡。
〔鑒賞〕《病梅館記》又題《療梅說》,是龔自珍的散文代表作。它寫江南梅樹因受人工的束縛而變為病態畸形,借以控訴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扼殺人才的罪惡。它寫辟病梅館療救病梅,借以抒發解放人才和個性自由的理想。
文章開頭點出三個著名的產梅勝地:一是“江寧之龍蟠”; 二是“蘇州之鄧尉”; 三是“杭州之西溪”。三地“皆產梅”,至于是什么樣的梅花,這里暫且不作交代,留到下面再說。這句是作一個引子,由“梅”引出 “病梅”。
或曰: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以欹為美,正則無景; 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
這一段轉述有人對梅花的一種審美標準,就是以彎曲稀疏的樣子為美,以挺直繁密的形態為丑,一句話就是頌揚梅花的病態美,而且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這種人既然以病態為美,就必然以這樣的審美標準來要求和改造梅花,于是梅花就不得不病了。這層意思雖然沒有明說,卻隱伏在字里行間。“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六個短句排比而下,最后“固也”作一總結,句式駢散結合,在整齊中寓有變化。這一段先把頌揚病梅的論調擺出來,便于下文追究禍根,進行針鋒相對的批駁。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天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這一段針對上述那種以病態的審美觀欣賞梅花的謬論,尖銳地指出: 這種論調來自文人畫士們,他們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真正用意,但不便公開明白地大聲號召,讓別人根據他們的標準來衡量天下的梅花。又不能使天下的老百姓為了賺錢,而按照他們的心意去改造梅花。“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指出梅花這種歪斜、稀疏、扭曲的所謂病態美,不是糊涂而想賺錢的普通老百姓所能動腦筋做出來的。言外之意是: 這都是文人畫士們干的。這一段一共用了三個長句提頓蓄勢,“未可”、“又不可”、“又非”三詞,分別領起了三層意思,相承相轉,一波三折,為下文作了很好的鋪墊。于是,下文便痛斥文人畫士的禍害,竟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作者的憤慨和感嘆是強烈而深長的。他痛恨文人畫士把好端端的梅花弄成這般模樣,又感嘆迎合求利的小市民如法炮制,趨之若鶩。兩下里一拍即合,雙方各遂其愿,而遭殃的卻是梅花。
如果說“文人畫士”是罪魁禍首,培植和出賣病梅的商人,以及把文人畫士的隱秘透露給商人的代言人,則是一伙為虎作倀的幫兇了。這里作者表面上是在說病梅的禍始者、宣揚者和炮制者,實際上,矛頭指向扼殺人才、禁錮思想的清朝統治者和他們的大小奴才。用的是一種寓言式的隱喻手法,在抨擊病態審美觀的表面文章下,包孕著深刻而尖銳的社會政治內容。
從行文看,“斫其正,養其旁條” ,回應前文“以欹為美,正則無景” ; “刪其密,天其稚枝” ,回應前文“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鋤其直,遏其生氣” ,回應前文“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 前后相承,文脈細密。同時,這幾個短句,隔句相對,蟬聯而下,構成了一種摧殘梅樹的連續動作,生動地寫出賣梅求利的商人投文人畫士之所好,急忙下手,迫不及待的神態。“江、浙之梅皆病” ,則回應開頭“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一句,慨嘆產梅勝地的梅樹,全都成為病梅了。“皆產梅” 和“梅皆病” 的兩個“皆” 字,遙相呼應。語句十分沉痛,因此接下來的一句“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也就更顯得悲憤滿腔,痛恨不已。
下一段寫作者痛慨于病梅,就多方購買,開辟病梅館來收藏,發誓治好病梅,恢復它的天性。“泣之三日” ,是為病梅而哭,也是為天下受迫害和遭禁錮的人才一灑同情悲悼之淚。但是作者不是以一哭了之,而是哭過之后,立即付諸行動。“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這幾句一氣呵成,節奏急促,寫出作者憂心如焚,急于療救病梅的心情。它與描寫賣梅求利的商人“斫其正,養其旁條; 刪其密,夭其稚枝; 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那一段,正反相照,針鋒相對。作者明白宣告: 自己“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就是甘愿受到這伙人的譏諷和辱罵,決心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方針是: “療之,縱之,順之” ,讓它自然地生長; 作者所采取的具體措施是: “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 ; 他的目標是:“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花的本來形態,保全它的天然生機。為達到這個目的,他“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作者的決心很大,“乃誓療之”、“必復之全之”,一個“誓”字,一個“必”字,表示斬釘截鐵,毫不動搖。這一段分作幾層意思,逐次寫來,顯出治療病梅的方針明確,措施得當,目標切實。文章也寫得縱橫奔放,一氣貫注,有銳不可當的氣勢。
最后一段,文情一轉,由決心治療病梅,轉發感慨,這就是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不能使江浙一帶的所有病梅都得到療救。為此作者說:唉! 怎么能夠讓我有充分的空閑和多余的土地,來廣泛地收藏南京、杭州、蘇州的病梅,盡我一生的光陰來從事療救病梅的工作呢! 這個結尾,使人想到詩人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個不可能實現的宏愿: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龔自珍的感嘆,反映出封建末世政治的黑暗和腐敗,以及人才遭到禁錮、扼殺的普遍性和嚴重性。積重難返,依靠個別人的呼號和努力是無濟于事的。作者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一文中指出:到了世道衰落的時候,一旦有才能的人出現,許多不才的人就來監督、扼殺他們,扼殺他們的“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 ,使大家沒有憂憤,沒有思想,沒有作為,沒有廉恥,沒有是非,渾渾噩噩,麻木不仁。作者指出,處在這樣的狀態下,“亂亦竟不遠矣! ” 社會的動亂和變革也即將到來了。這些話很可以與這篇文章相互參照。作者目擊衰世人情,滿懷憂慮,面對萬馬齊喑的死寂局面,他曾經大聲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是反響很小。封建末世必然沒落的歷史命運,已經不可挽回了。象龔自珍這樣少數有識之士,雖然有志救世,卻無力補天;因而他的慨嘆,也必然帶有無可奈何的悲涼色彩。
這篇文章,寓意深刻,感慨蒼涼,具有龔自珍文風的鮮明特色。全文通過文人畫士欣賞病梅,投其所好的人炮制病梅,以及作者療治病梅等幾層意思,反復映照,用筆曲折奇詭,跌宕有致; 結尾點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則透露了這篇短文的時代背景,哀音回蕩,更見出作者思想的深沉清醒和行文的開合頓挫之美。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留侯論》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王守仁·瘞旅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