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肅《具瞻堂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大丞相李公,宣和初,以左史論時事之失,謫監沙邑管庫1,期年而罷2。宣和末,以奉常還朝3,與決大計,遂參左轄4。虜騎迫城,公以身蔽之5。虜退,遷元樞6,未幾而出7。虜騎再至,則汴都不守矣!
今上即位之初,走使召公,再遷為左仆射8。紀律稍正,群盜稍息9,而公又逐10。不數月間,翠華有維揚之幸11。故天下識與不識,皆謂公之出入,系朝廷輕重,非近世名臣所可比也。東坡曰:“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12。”吾今于公復見之矣。
新安呂子之望13,以智謀中科,得官九品。筮仕之初,襲公管庫之職14。一日,居其堂而四顧曰: “此非大丞相李公之所憩乎15?平日仰公如太山北斗16,今以職事繼公后塵,其瞻仰之誠,參前倚衡17,如見公于上,雖食息謦款之頃18,不敢輒忘。請新其堂,而榜之曰 ‘具瞻’19。,所以致仆拳拳之誠20,且與后來有知者共之。”
堂成,余即造焉21。雖喜呂子趨向不凡22,且為呂子危之。李公直氣充塞天壤23,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當時愿留之者,殆以萬計24,幾坑于奸佞之手25。有抗章以挽之者,皆斥竄流離26,去朝廷數千里者,至于梟首通衢以竦天下27。呂子何恃而敢如此?余竊為呂子危之。
因以告之曰:“前日死諫之士,今此去國之臣,皆子從游之舊。當時議論,子無不與者。朝廷大臣,蓋已切齒28,但未有以發之耳。故去年省試29,子雖優擢30,有司觀望31,吹毛求疵,竟不獲廷對32。今不省愆易慮33,默默安職,復爾作為34,是自貽咎耳35,后悔其將追乎?”
呂子曰:“諾。坐此獲罪,芬芳多矣36!謹俟之。”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記37。
【注釋】 1李公:指李綱(1083——1140)。字伯紀,邵武(今屬福建)人。宋徽宗時曾任監察御史,因觸犯權貴而被貶,后升任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京師大水,李綱上《論水災疏》,引起朝廷不滿,又被貶謫到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任稅務官。宋高宗時,曾任宰相。左史:負責修史記言的官。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宋代以起居郎為左史。沙邑:沙縣。 2期(ji基)年:一周年。 3奉常:即太常,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宣和七年(1125),李綱任太常寺少卿。 4左轄:左丞相。“左”疑為“右”字之誤。《宋史·李綱傳》:“靖康元年……乃以綱為尚書右丞。”5虜騎迫城,公以身蔽之:指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南侵,宋欽宗害怕都城不可守,打算棄城南逃,李綱勸阻并主持京師保衛戰之事。迫城:逼近都城。 6遷元樞:指李綱知樞密院事。 7出:指李綱被貶至寧江之事。8今上:指高宗趙構。走使:遣使。左仆射:左丞相。 《宋史·李綱傳》:“高宗即位,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郎。”同書《高宗記》:“建炎元年八月,壬戌,以李綱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9群盜:統治者對農民武裝的蔑稱。 10而公又逐:指李綱為張浚所彈劾和受投降派汪伯彥、黃潛善排擠而被免職。 11翠華:本指皇帝儀仗中一種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旗幟,這里代指皇帝。維揚:即揚州。幸:指帝王出巡。 12君實:司馬光的字。走卒:隸卒,差役。這里泛指普通人。詩句出自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謂其才高望重。 13呂之望:事跡不詳。 14筮(shi誓)仕:指做官。古人外出做官時,先占卦問吉兇,故稱作筮仕。襲:繼承。 15憩(qi氣):休息。 16太山:即泰山。 17參前倚衡:形容對某事念念不忘,總感到它浮現在眼前。語出《論語·衛靈公》:“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 18食息:飲食、休息。謦欬(qing kai請愾):咳嗽,引申為談笑。 19榜:題署。具瞻:眾人所瞻仰。《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毛傳:“具,俱;瞻,視。”20仆:自謙之詞。拳拳:形容忠謹、誠懇的樣子。 21造:往,到。22趨向:猶“趣向”,志趣。 23直氣:正氣。天壤:天地之間。24愿留之者殆以萬計:指靖康元年,宰相李邦彥借故罷免李綱后,太學生陳東等以及都城軍民數十萬人,聚集宮門前,上書請求復用李綱之事。最后迫于壓力,欽宗又任李綱為尚書右丞。 25坑:陷害。奸佞:指李邦彥、耿南仲、黃潛善、汪伯彥等。 26抗章:上奏章以直諫。斥竄:貶謫。27梟首:斬首并懸在木上示眾。通衢:交通要道。竦:恐嚇。 28切齒:咬牙,表示憤恨。 29省試:宋代科舉制度,凡經州縣考試及格的,申送中書省,再由禮部主持考試,叫做省試。 30優擢:考試成績優等。31有司:專職主管的官員。 32廷對:省試后殿試對策。 33省愆易慮:檢查過錯,轉變思想。 34復爾作為:還要這樣干。爾,如此。35自貽咎:自取禍患。 36坐:因。芬芳:比喻美好的名聲。37建炎三年:1129年。
【今譯】 大丞9相李綱,在宣和初年時任起居郎,因批評政事之失,引起朝廷不滿,被貶謫到沙縣,監管稅務工作。剛剛一年,又被罷免。宣和末年,被任為太常寺少卿,重返朝廷,參與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的政務,最終被任為尚書右丞。靖康元年,金兵逼近汴京,他親自指揮了京師保衛戰,擊退了敵軍。后來便升任為樞密院長宮,不久又被貶至江陵。當金兵再次南侵時,汴京就失守了。當今的皇上初登基時,便派遣使者把他召回朝廷,再次提拔他為左丞相。于是綱紀法律逐漸得以整飭,“群盜”逐漸得以平息,然而李綱又被貶謫。局勢轉危,沒隔幾個月,皇上就逃到了揚州。因此。天下有或者沒有見識的人,都認為朝廷用不用他,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他所起的作用,不是近代名臣可以比擬的。蘇東坡曾說:“兒童傳誦著司馬光的名字,百姓也知道司馬光的事跡”,我現在從李綱的身上又看到了這種影響。新安人氏呂之望,憑著自己的才智應考合格,得到九品官職。為官之初,承襲李綱之職,監管稅務工作。一天,他環顧所住的堂室說:“這不是大丞相李公歇息的地方嗎?平時我對他的景仰如同仰望泰山、北斗一般,如今在這一職守上繼承他的業績,崇敬之心極其誠摯,無論是在站立的時侯,還是在行走的時侯,都好像看見他一樣,即使是在飲食、休息、談笑時,也不敢片刻忘懷。請允許我把他住過的這間堂室重加修整,題名為‘具瞻’,以此來表示我誠摯的敬意,并與以后景仰他的人共同來瞻仰。”
堂室修整完畢,我就去瞻仰了李綱的舊居。雖然為呂之望的不凡志向感到高興,但又為他而憂懼。李綱的浩然正氣充塞于天地之間,卻不能一日安身于朝廷之上,當他被貶謫時,聚集在宮門外請求朝廷留用他的人,差不多以萬計,最后幾乎都被奸佞所陷害。上疏奏請挽留他的.都被貶至他鄉,遠離朝廷數千里之外,甚至有被斬首示眾來警竦天下的。呂之望憑借什么敢這樣做?我不得不暗自為他憂懼。
于是我把這些想法告訴了他:“過去極力諫阻罷免李公的人,今天都成了朝廷的棄官,他們都是與你交游的舊友。當時議論挽留李公,你沒有不參加的。朝中大臣,大概對你已恨得咬牙切齒,只是沒有說出來罷了。所以去年你參加省試,雖然成績優秀,但主考官觀望上級的風色,對你吹毛求疵,最終還是不準你殿試對策。現在你不反省自己的過失,轉變思想,老老實實地安心職守,還要干這些事情,這可是自取禍患啊!后悔之事大概馬上就要發生吧?”
呂之望答道:“好。因此而得一罪名,倒可以流芳千古!我謹等待著這一天。”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記。
【總案】 具瞻堂涉及的兩個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不一樣,因此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呂之望,李綱的事跡只不過是全文的輔墊。然而,輔墊又必須輔足墊實,才有利于主要人物的刻畫,因此作者在介紹李綱時設置了兩條線,一條是他宦途的浮沉變遷,一條是國勢的興衰更替,這樣,既有助于表現李綱的功重名著和對朝廷的重大影響,又可省去許多筆墨。而在刻畫呂之望這個人物時,作者著意表現的只是他追慕前賢、堅貞守節、不屈于強權的耿介性格。要讓這一性格鮮明突出,就必須讓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矛盾的碰撞中曝光,因此,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極力渲染矛盾的沖突,然后只讓人物說了一句表明心跡的話,便戛然作結。然而這已足以使人物立了起來。其運筆之妙,耐人尋味。
上一篇:蘇洵《六國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白居易《養竹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