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王衡《再生緣》原文與翻譯、賞析
【耍孩兒】想當初芙蓉帳暖人年少,可意處情諧意調。指望那秦臺相并紫鸞簫,共靈妃乘霧飄搖。今日里啼殘春去鵑悲蜀,唳斷秋空鶴外遼。這苦切誰知曉,空有一靈炯炯,向九地迢迢。
(內侍) 請爺爺拈香 (生拈香介)
【四煞】 名香滿燕,燒騰騰篆靄飄,把愁心直寄黃泉道。你便是旃檀會上供香妙,蓮品臺中滓穢消,那割愛處尤堪悼。總慈航泛泳,難解我苦海波濤。
(內侍) 請爺爺?shù)炀?(生奠酒介)
【三煞】 誰言這酒杯兒傾是珠淚兒拋。夫人、夫人,你飲我這杯酒者,呀,可憐也。看千呼萬喚無音耗,你往日里朱唇半啟含靈液,卻便是玉頰微酣暈淺桃。今日呵縱一滴何曾到,空使我滿腔悲痛,盡付與短嘆長號。
【二煞】離恨天忒恁高,怕淚痕有盡情難了。想著你一言一字皆都雅,微笑微顰總倩嬌。溫柔境真堪老,本是那藍田玉暖,今番做合浦珠遙。
【尾聲】 音容再難見,夢魂相會少,常言道有情卻被多情惱,終日呵,清夜里無眠直到曉。
此劇僅存的沈泰《盛明雜劇》本和姚燮的《今樂考證》,均題蘅蕪室編。王衡,別署蘅蕪室主人,故此劇當為王衡所作。
全劇共計四出,本事出于稗史所傳漢武帝事,乃串聯(lián) 《史記》、《拾遺記》、《補史記》、《漢武故事》 中有關漢武、李妃的事跡片斷而成。劇演李夫人知音入律,受漢武寵幸,后身染沉疴,一病而逝,以玉鉤殉葬。武帝親為祭奠,悲情難抑,以至思念成疾。曾夢李夫人敬獻蘅蕪草,遂命其室為遺芳夢室,并出榜招有道之方士,追薦愛妃。有齊人李少翁通神仙之術,作法使武帝與李夫人亡靈相會。亡靈告知武帝,她已升仙為玉女,天帝憐其思慕之情,將她再生轉世為河間陳氏女子,十五年后當再會。后朝中選妃嬪,于河間西村得陳氏女,品貌出眾,惟雙手拳曲不開,武帝親為掰開,見殉葬之玉鉤,乃知其為李夫人后身,是為鉤弋夫人,遂重續(xù)舊緣。
封建帝王哪一個不是三宮六院、妃嬪成群。何況劇中的一代英主,身邊更不乏邢夫人、尹夫人等三十六宮。但漢武帝卻能獨獨鐘情于一個妃子,生時絲竹相賞、歡諧相伴,病時衣不解帶、嘗湯偎寒,死時心搖魂蕩、痛斷肝腸,夢時風韻猶在、清芬繚繞,祭時千呼萬喚、哀哀無告。作者把一個帝王的情腸寫得如此悵惋、如此纏綿,展示了一段曠世奇緣。全劇以玉鉤紐合為關目,借漢武李妃之事,歌頌了在帝王家少有的忠貞專一、感天動地的真情,在曲終之際,作者還借武帝之口,唱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似俺與李夫人” 的愛情理想。劇中生扮武帝所唱的 【耍孩兒】 五支曲子,就真切地表現(xiàn)了武帝在祭奠李妃時思念哀苦、形神衰颯的心緒。
這一段曲子從武帝對愛妃思念不已、企望通過追薦亡靈以獲得心靈安慰的祭儀寫起。武帝帶著無可排遣的愁苦,步入李夫人生前居住的西宮追薦堂,往事歷歷浮現(xiàn)眼前。李妃當初進芙蓉帳時,正值青春年少,與漢武情意諧調,指盼著像蕭史與弄玉在秦臺上吹簫乘風而去,也期望著能像宓妃仙女乘霧飄飖那樣一起飛往仙界。誰料想今日卻孤獨一人,面對秋空寥寥、階墀寂寂,猶如化作杜鵑的蜀帝在殘春中啼叫,更像變?yōu)橄生Q的丁令威在遼東城上的哀鳴。這切膚之痛,又有誰能真正了解呢? 一片炯炯的心意,只有向遙遙天地去昭示了。
我虔誠地燃起心香一瓣,借著這繚繞飄飛的香霧,將我的愁思苦戀直送到你安息的黃泉道上。雖說檀香會上你得享香煙,蓮品臺中你盡洗污穢,但你所割舍的我們之間的情意,依然是那樣深值悼念。即使佛能以其慈悲之心超度于我,也難把我從這愛戀的苦海中解脫出來。
借酒澆奠,這哪里是酒杯兒灑下祭酒,分明是斷腸淚兒橫流。千呼萬喚、不見回應,不見你昔日歡宴、玉人對面: 不見你抿嘴含笑、春容明艷,不見你朱唇微綻半含瓊漿、已是桃花般的雙頰暈紅微酣。今日呵,一滴也送不進你的嬌唇,我這滿腔悲恨如何發(fā)付呵,只能宣泄在長吁短嘆之中。
離恨天太高了,即使我眼淚流盡,那難了之情也達不到吧。你的一言一語都是那樣優(yōu)雅,你的一顰一笑又總那樣嬌媚,溫柔鄉(xiāng)里,真是動人難忘呵! 你我恩愛,似那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如此美好、供人玩賞的藍田美玉,竟成了離而遠去的合浦珍珠,可望而不可再即,又是多么令人惆悵呵! 此處反用 “合浦珠還” 之典,意在暗示漢武與李妃的情緣,似那被過度開采的合浦之珠,失而不可復得,招魂竟成奢望。
作者以含情緬邈的比喻典故,精誠動人的神話傳說,刻畫了一代帝王、多情天子,對病喪妃子的夢魂牽繞、無法釋懷的苦愛; 并通過終日為情所困、為情所傷的武帝企望白日飛升、仙界重圓的幻想,顯示出以真情交托生死的愛情理想,文辭如散花飛藻,毫無刻意雕琢之痕跡。作者曾因身為宰相之子而科場被謗,屢遭屈辱,雖才情煥然,而終至宦情冷淡,不知此劇是否有借再生情緣,表達君臣魚水相得之向往在其中。
褚少孫 《補史記》 云鉤弋夫人姓趙氏,本劇以陳氏,不知所本。明人黃汝亨 《寓林集》 有題 “李夫人再生緣” 雜劇者。《盛明雜劇》 評為 “詞家妙品”,《遠山堂劇品》 則謂 “此亦作意抅曲者,惜轉筆未快,故生動處覺少”,將之列入《能品》,似乎評價不一。但以王衡流麗的文情、俊爽的才力,此劇確有其低徊婉轉、本色傳神的情境。
上一篇:《黨人碑·打碑》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功臣宴敬德不伏老》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