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陸士廉·西臺記(第二出)
正當南宋敗局已定,國家處于危難之秋,文天祥出任南宋丞相,他仍“思整一旅,以圖后勁”。因此,相邀謝翱、 鄒鳳共參軍事, 并聯絡張世杰, 號召東南, 聚匯忠義之士,抗擊元軍。后文天祥奉使元軍被拘執,送至燕京。博羅丞相威逼他投降,文天祥至死不屈,浩然正氣,氣貫長虹。謝翱得文天祥壯烈就義的噩耗,攜酒登西臺,以竹如意擊石作楚歌,招祭其忠魂。
(凈扮博羅丞相引眾上) 立馬吳山第一峰,帝星不復炤江東。鞭尖趯倒長城塹,一統山河掌握中。咱家博羅丞相的便是,我大元兵威遠震, 所在投戈。 近日空坑一戰, 遂使他支輪, 連那文丞相也拿來了,豈非國家之幸。只是這廝意氣高岸,不肯降屈于我,如何耐得他過? 今日且喚他來,辱沒他一番。他亡國之大夫,生死在我手中,還敢與我相抗么? 叫聽事官。喚宋丞相文天祥過來,說相府有話講。(官應下) (引外布衣氈帽裹頭上)
【正宮破齊陣】 (外) 【破陣子頭】 痛煞家亡國破,深慚負此頭顱。【齊天樂】 壯氣橫霄,丹心凝碧,夢里幽懷安訴。【破陣子尾】 坐聽飛鴻聲凄楚,翻羨蘇卿禿節孤,殘軀何有無。
我天祥責任封疆,一朝喪敗,誤國之罪,殺身莫贖。今日羈囚在此,惟顧速死,以完全節。如何久不加誅,豈將以我為留夢炎乎! 蒙古蒙古,何不知我之甚也。(官) 博羅丞相爺有命,請文爺講話。(外) 彼亦丞相,我亦丞相,雖興亡事殊。名位等耳。相見間禮數不明,反為不美,不去也罷。(官) 丞相釣旨,誰敢有違,快去快去。(外隨行介) 花外子規燕市月。柳邊精衛浙江潮。(官) 此間是相府了,請在儀門少待,稟過相見。(報介)(凈) 著他進來。(外進見長揖介) 丞相拜揖。(凈怒介) 天祥好無禮,你亡國之馀,見我如何不跪。(外) 天祥生平讀書,此膝未嘗少屈。(凈喝介) 這等無狀,你生死在我,猶敢說此大話,叫左右拽他跪。(眾推拽外挺立介) 天下事有廢有興,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戳,何代無之,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
【錦纏道】 讀詩書負須眉,惟邦家是圖。竭節要匡扶,不提防天驕突地狂呼,怎免得戴南冠便作囚俘。敢忘了楚三閭身葬江魚,博羅你休者也之乎。那綱常萬古,怎忍少糊涂。今日里相逢歧路,生和死總付一胡盧。
(凈) 你說有廢有興,且道盤古到今,是幾帝幾王。(外怒介)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我今日非赴博學宏詞科,何暇泛言。
【朱奴帶錦纏朱奴兒】 何須問升沉有亡,何須問帝王疆土,得失從來水上鳧。平生事只求完玉。【錦纏道】莫更泣窮途。算將來厲鬼猶堪作后圖,斧鉞曾何怖,但教青史不模糊。
(凈) 你既不肯說,且道古時曾有人臣將宗廟城郭土地付與別人,又逃去的么? (外) 奉國與人,是賣國之臣也。賣國者必不去,去者必非賣國者也。予除宰相,奉使軍前,尋被拘執,不意賊臣獻國。國亡當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東,老母在廣耳。
【普天樂】 今日里欲圖存誰是主,欲投荒將安處。空懸念白發慈親定省事,怎教我日夜牽腸肚,況兼他玉牒天潢堪托付。
(凈) 汝棄德 嗣君,而立二王,可謂忠乎? (外) 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我別立君為宗廟社稷計耳! 當日事別無他顧,但有人把家當戶,效微軀收拾殘疆剩土。(凈) 自古帝王之立,皆有受命,汝立二王,是篡也。(外) 景炎度宗長子,德佑之兄,不可謂不正,登極于德佑去國之后,不可謂篡; 陳丞相以太后命,奉二王出宮,不可謂無所受命。
【普天帶芙蓉普天樂】 奉慈恩,情難阻,當壓紐儲堪副。況敷天左袒安劉,存一線且自支吾,奈事去一旦成莽鹵,【玉芙蓉】 到如今休看禾黍滿王都。
(凈怒介) 汝立二王,竟成何功。(外) 立君以存宗社,有一日則盡臣子一日之心,何功之有。
【錦芙蓉錦纏道】論君臣共安危,忠猷是攄。臨事久含茶,到頭來天心高遠難呼。沈埋了定鼎訏謨,竟蹉跎熱血先枯。【玉芙蓉】 毫無補,只神明鑒諸,漫尋思,寸心千古幾行書。
(凈) 既知其不可,又何必為,卻不枉自勞心。(外) 父母有疾,雖不可為,無不下藥之理。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
【尾聲】 山河滿眼俱非故,猛回頭屋上瞻烏。(長嘯介) 好笑我欲別無家身草土。(下)
(凈) 他怎么辭也不辭,徑自去了。我看他到底倔強,恐終不為我用,且待奏過主上,再作區處。
一片降旙出石頭,夕陽西下水東流。
天涯盡處無征戰,空戴南冠作楚囚。
“蘇卿”句: 蘇武,字子卿,西漢武帝時,持節出使匈奴,被單于扣留。蘇武不降,持節在北海 (今貝加爾湖附近沼澤地) 牧羊十九年,節旄盡禿。“楚三閭”句: 戰國時代,屈原曾掌管屈、景、昭三大王族事務,被稱為三閭大夫。楚懷王時,曾任左徒,由于靳尚等群小百般讒毀,而被疏遠。秦國大舉入侵楚國,楚國危在旦夕,在無法施展抱負的情況下,便投汨羅江而死,以身殉國。
“禾黍”句: 《黍離》為 《詩經·王風》篇名。東周大夫出行至舊都鎬京,看見宗廟宮室毀壞,盡為禾黍,悲傷感嘆,故作此詩。后人感嘆國家滅亡,宗廟宮室毀壞,常稱黍離之悲,黍離之嘆。定鼎訏謨: 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商、周以鼎作為傳國重器,放在國都。因此,后人稱定都為定鼎。謨漠,重大的謀略。謨同謀。
此劇共四出,雖不如元代劉岳申所寫 《文丞相傳》那樣內容豐富完滿,但是,作者在忠于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經過概括和錘煉,所塑造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形象,還是動人心弦,可歌可泣的。清初鄒式金所編 《雜劇三集》眉批評論說:“表貞臣志節易,寫義士胸懷難。妙在不矜浮艷,實地摹寫,肝膽須眉具見。”也正是指劇作在表現文天祥忠肝義膽的民族氣節方面,寫得是比較成功的。
第二折,集中筆墨描寫文天祥被執囚燕京時,所表現的大義凜然,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作者從下面三個方面刻畫了這個光輝的民族英雄形象。
首先,意氣高岸,忠貞不屈。戲一開頭,博羅丞相出場趾高氣揚唱道:“立馬吳山第一峰,帝星不復炤江東。靴尖趯倒長城塹,一統山河掌握中。”表現元軍威武洶洶,頗有壓倒一切之勢。在南宋滅亡指日可待的危局下,文天祥直面蒙古統治者,仍大義凜然,巍巍挺立。連博羅也不得不贊嘆:“只是這廝意氣高岸,不肯屈服于我,如何耐得他過!”文天祥作為囚徒被押上場,但他面見博羅,絕不下跪,:“彼亦丞相,我亦丞相,雖然興亡事殊,名位等耳。”博羅對文天祥如此傲慢態度,感到氣怒:“天祥好無禮,你亡國之余,見我如何不跪?”然而得到的卻是斬釘截鐵地回答:“天祥生平讀書,此膝未嘗少屈!”在強敵面前,毫無奴顏媚骨,毫無怯弱表現,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博羅又命令眾人,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這個錚錚壯士還是挺立陳詞:“天下事有廢有興,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無之?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表現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及其以身殉國的豪邁氣概。文天祥決心以屈原為楷模,以身殉國,報效朝廷。他豪邁地唱道:“得失從來水上鳧,平人事只求完玉”,“莫更泣窮途,算將來厲鬼猶堪作后圖。斧鉞曾何怖?但教青史不模糊。”正像他曾在《過零丁洋》詩中所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確,文天祥為國捐軀,死得其所,比泰山還重。他的光輝業績和民族氣節,已經載入史冊,千古流芳。
其二,義正詞嚴,據理駁斥。博羅明知屈降徒勞無益,便用言語侮辱和奚落。博羅尋釁問道:“且道古時,曾有人將宗廟城郭土地付與別人,又逃去的么?”指責文天祥棄國出逃。文天祥當即回擊,嚴正指出:“予除宰相,奉使軍前,尋被拘執,不意賊臣獻國,國亡當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東,老母在廣耳。”這里對元軍制造騙局,扣留朝廷使臣進行了暗暗指責,對奸佞賣國投敵,給予嚴厲痛斥。博羅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步步緊逼,還是想在言詞和論理上將其折服。于是,又質問道:“汝棄德佑嗣君,而立二王,可謂忠乎? 自古帝王之立,皆有受命,汝立二王,是篡也!”企圖把不忠和篡位的罪名強加在這位愛國英雄身上。顯而易見,博羅純屬無理糾纏,故意刁難。文天祥對博羅的挑釁行為,毫不畏怯,皆逐一批駁。他正告博羅:“景炎為度宗長子,德佑之兄,不可謂不正; 登極于德佑去國之后,不可謂篡; 陳丞相以太后命,奉二王出宮,不可謂無所受命。”駁斥所謂棄國立王的責難,句句在理,頭頭是道,表明別立君,正是以社稷為重,這就使得博羅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其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博羅舌戰一敗再敗,但仍不甘心,總欲在氣勢和言詞上壓倒已經成了楚囚的重臣。于是,故意反問一句:“汝立二王,竟成何功?”文天祥擁立宋度宗二子為王,目的正是在于力挽狂瀾,保住趙宋江山。所以他說:“立君以存宗社,有一日則盡臣子一日之心。”這時博羅露出譏笑的目光,說:“既知其不可,又何必為,卻不枉自勞心?”文天祥聽到如此毫無義理的言詞,怒火填胸,回敬對方的是一個有震攝力的比喻:“父母有疾,雖不可為,無不下藥之理。今日天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話音剛落,文天祥憤然甩袖而去,不愿再多費口舌。博羅意識到文天祥倔強不屈,“恐終不為我用”,也只有“且待奏過主上,再作區處”了。文天祥以他那無所畏懼的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氣節,贏得了一場維護民族尊嚴斗爭的勝利。
不難看出,這出戲成功地刻畫了文天祥鮮明動人的愛國形象,他所表現出的忠貞不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是難能可貴的。這精神在歷史上鼓舞了許多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的統一和獨立英勇戰斗,而今,它仍將激發著華夏炎黃子孫為國家奮斗不息的愛國熱情。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
下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袁于令·西樓記(第十三出疑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