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張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梁父〕泰山下的一座小山。〔翰〕衣襟。〔金錯刀〕用黃金鍍刀環或刀柄的佩刀。〔英瓊瑤〕光澤滋潤的美玉。〔倚〕同“猗”,語助詞,無義。〔逍遙〕徘徊不安。〔煩勞〕煩惱。下文“煩傷”、“煩紆”、“煩惋”義近。〔桂林〕郡名,在今廣西桂林地區。〔琴瑯玕〕用美玉裝飾的琴。〔漢陽〕郡名,在今甘肅天水地區。〔隴阪〕山名,在今陜西隴縣。〔貂踟躕〕貂皮所制的袍子。〔錦繡段〕成匹的錦繡。〔青玉案〕青玉做成的小幾案。
東漢王朝后期,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朝政腐敗,關心現實、剛正不阿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曾毅然上疏揭露時弊,因而遭到腐朽勢力的迫害,郁郁不得志。這首《四愁詩》就是以情詩的形式,寄托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全詩四章,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反映的是同一個內容:要到各個方面去尋找他所思念的“美人”,但都因路途遙遠、艱難險阻而難以如愿。詩人設想“美人”會贈他珍貴的禮物,他也打算有以報之,但同樣因為“路遠莫致”,只能成為美好的憧憬。這都說明當時環境惡劣,正人君子無容身之地,有才能者得不到發展,個人理想難以實現。
自從屈原運用比興手法,以美人香草托喻國事之后,歷代文人紛紛仿效,成為傳統手法。屈原在楚懷王客死秦國后作《招魂》篇以表哀悼,其形式也是向東南西北四個方面來招懷王之魂,表現出一種摯著的追求。這些表現形式都給《四愁詩》的創作以影響。全詩以反復詠嘆的形式,讀之令人回腸蕩氣,意味深長。
全詩詞匯豐富,詞藻華麗。每章第一句,全用地名,以“太山”、“桂林”、“漢陽”、“雁門”,表示路途遙遠。第二句以“艱”、“深”、“長”、“紛紛”,表示艱難險阻。第三句都以淚沾衣裳和第六句“逍遙”、“惆悵”、“踟躕”、“增嘆”相配合,深深地表現內心的憂傷。第四、五兩句均贈以貴重的物品來表示對理想的追求。句式顯得很整齊,在這樣一個復沓式的詩篇里,有力地表達作者憂世傷時的思想感情。在七言詩剛剛處于萌芽階段的時候,張衡這首技巧相當成熟的詩作出現,在七言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名都篇·魏·曹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寰海十章(其五)·清·魏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