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卜算子》辛棄疾
辛棄疾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①。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②。蕓草去陳根③,筧竹添新瓦④。萬一朝家舉力田⑤,舍我其誰也⑥。
注釋 ①“千古”二句:據《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出擊匈奴,兵敗被俘,匈奴人在兩匹馬中間結繩網,將受傷的李廣安置其上,李廣佯死,后突然躍起,奪得胡兒馬,南馳數十里,復得殘軍。②“李蔡”二句:《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的從弟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遠不及廣,但是李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李蔡為列侯,位至三公。③蕓:古同“耘”,“蕓草”謂除草。陳:老。④筧(jiǎn):用對剖并內節貫通的毛竹連續銜接而成的引水管道。這里做動詞。⑤朝家:朝廷。力田:漢代設“力田”科,中舉者可受到賞賜或免除徭役。《漢書》惠帝四年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又,文帝十二年詔賜三老、孝弟、力田等帛各有差。⑥“舍我”句:除了我,還能是誰?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鑒賞 本詞作于宋寧宗慶元年間,是三首《卜算子·漫興》中的一首。其時被罷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的辛棄疾隱居在江西鉛山的瓢泉別墅。
孝宗淳熙年間遭劾落職后罷居上饒鵝湖的詞人曾作過一首《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該詞是“夜讀《李廣傳》”的讀后感,上片以《史記》為底本,擷取李廣一生中的幾個片斷,下片詞人借杜甫之口表達對李將軍深深的仰慕之情。當時的稼軒雖已退居山林,難以重拾英雄事業,但胸中仍有一股風流慷慨之氣在激蕩,因而將李廣、杜甫引為同道。
這首詞的上片也是以李廣為主角,并且無論在蘊涵的感情還是表現的手法上都與前作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從手法上看,本詞仍然是以《史記》為底本,抽取李廣一生中的精彩片斷加以展示。前作精選的兩個代表性片斷分別是李廣夜飲歸來遭亭尉扣留和射箭穿石之事,前者寫戰功累累的飛將軍罷居田園后不為人所識,后者表現其驚人膂力和勇猛的英雄氣概。本詞上片四句,前兩句選取了李廣在戰場上的一段傳奇經歷,短短十字將一個驚心動魄的畫面展現在人面前:在一次與匈奴人的戰役中,李廣的軍隊寡不敵眾,他兵敗被俘,身負重傷。匈奴人在兩馬中間設繩網,使李廣臥于其上,廣佯死,中途突然躍上匈奴人的駿馬,將其推墮馬下,取其弓,南馳數十里歸于漢軍,重整殘部。這個片斷濃縮了飛將軍超人的神勇,詞人對其的仰慕之情可以想見。
前作的兩個片斷是先抑后揚,上片收束兩句又是一抑,先寫英雄沉淪,虎落平陽,繼而表現其勇猛,最后是對英雄不得封賞的深沉喟嘆。本詞上片先揚后抑,描述完神勇畫面后筆鋒突轉,表達與“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幾乎相同的遺憾和憤懣。李廣曾感嘆“廣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落魄的境遇與英雄氣概形成鮮明對比。寫李廣的堂弟李蔡的兩句表面看似客觀敘述,實則褒貶之意、激憤之情呼之欲出。《八聲甘州》中的“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是正面寫李廣的境遇,這里寫李蔡的官運亨通則是側面襯托李廣之命途乖蹇。醉翁之意不在李蔡,但他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證,以李蔡反襯李廣符合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的本意。《史記》說“蔡為人在下中”,這里取其成句,加上緊接其后的由“卻”字領起的一個轉折,潛臺詞就十分明顯了。李蔡與李廣曾共事漢文帝,到武帝時李蔡以有功被封為樂安侯并位至丞相,詞中點到“卻是封侯者”后便戛然而止,言下之意李廣才能遠在其上卻不得封侯,可見世道不公。
胡人出獵圖 【明】 張龍章 私人藏
下片從歷史中抽身出來,轉而寫自己。這樣的結構安排用意很明顯,作者將自己與李廣的遭際作類比,寫出空有勇謀與忠誠而不得朝廷賞用者的無奈、憤慨與悲涼。過片具體地描述了兩項勞動:根除雜草,修葺屋頂。戰場上萬夫莫當的神勇被壓抑成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的平凡勞作,對此,作者并沒有一吐英雄末路的牢騷之氣,而是順勢來了個頗為幽默的“自詡”。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中有舉薦“力田”也就是努力耕作一科,中選者可受賞并免除徭役。作者的意思是自己即便只能沉淪鄉間,好歹也能成為一個勞動能手,“舍我其誰”一語豪氣干云,但具有自嘲和諷刺意味的是,這樣的豪情壯語不是用在馳騁沙場、為國效勞的時候,而是用在了“蕓草”“筧竹”這樣的瑣事上,明顯的不對稱強化了身世境遇的悲涼,也深化了對當權者用人不當的諷刺。
短短一首小令,有將近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取自經、史中的故事或成句,卻能夠從容駕馭,自出己意,有正反對照,有例證,有想象,有描述,有抒情,推陳出新,與《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一短一長,相互輝映,同中見異。(劉珺珺)
鏈接 宋代興建于江南的圩田。在江邊湖畔低洼地區筑堤防水所得的耕地,謂之圩田。源于唐代后期,宋代進一步發展,其規模亦基本奠定。當時圩田集中在兩浙路與江南東路。沈括《萬春圩圖記》載,自宣州至池州,有圩田千所以上。其中宣城一地即有179所。其形式分為官圩田、私圩田兩種。官府掌握大批人力和物力,所建皆為大型圩田,私家者則規模較小。著名的化成圩有水陸田八百八十余頃,永豐圩有田九百八十頃,蕪湖萬春圩有田一千二百余頃,圩中建大道,長達二十二里。圩岸上“榆柳成行,望之如畫”。南宋時興建尤多,僅江南東路即有官圩田七十九萬多畝,太平州官、私圩田占全州耕地十分之九。圩田采用了開渠、置閘、防護河堤、車戽等一系列工程技術和管理措施,故在抗御旱澇、獲取穩產高產上充分顯示出其優越性。如萬春圩“歲得米八十萬斛”,平均畝產達六斛二斗。楊萬里《過廣濟圩》詩“圩田歲歲續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即詠其常得豐收。
上一篇:《兩宋詞·汪元量·傳言玉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石孝友·卜算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