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麗【3】。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5】。”明日,徐公來,熟視之, 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7】, 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8】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觀之, 王之蔽甚矣【9】!”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10】, 受上賞; 上書諫寡人者, 受中賞; 能謗議于市朝 【11】, 聞寡人之耳者, 受下賞?!绷畛跸?, 群臣進諫, 門庭若市, 數月之后, 時時而間進, 期年之后 【12】, 雖欲言, 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 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注釋】
【1】 鄒忌: 齊人, 以善鼓瑟事齊威王, 拜為相, 封成侯。諷: 諷諭、諷勸。納諫、接受批評建議。
【2】 修: 長。
【3】 昳麗: 美麗, 有風采。
【4】 旦日: 明日。
【5】 若: 如。
【6】 私: 偏愛。
【7】 威王: 齊威王, 名嬰齊, 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
【8】 方: 方圓。
【9】 蔽: 受蒙蔽。
【10】 面刺: 當面指責。
【11】 市朝: 人眾公集的公共場所。《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云:“謂市之行位有如朝列, 因言市朝耳?!?br>
【12】 期 (ji) 年: 滿一年, 一周年。
【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齊策一》。本文重點在寫鄒忌用自己的家庭親友間的事情設喻, 勸說齊王納諫。道理講得淺易而能啟發聽者思考, 類比貼切, 語言多變, 形象生動, 敘述簡潔, 有很強的說服力。
文章的題目(《戰國策》原來沒有小標題, 題目是編者加的。) 就很具風采,它不是用“勸齊王納諫”而是用“諷”, 這就意味著本篇的勸不同于一般的勸諫文。這對讀者就有一種想知就里的吸引力, 同時又預示了本文的特色。
文章的第一個自然段寫出了鄒忌不因妻、妾、賓朋的贊美而感到自滿, 卻從中體味出當權者得直言不易的道理來。
從鄒忌自身條件講,是有值得贊美的“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身材修長,容貌光彩照人)。而周圍的人都對自己大唱“贊歌“,無一說自己不如徐公美的,這為自滿情緒制造了溫床,但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贊揚之中,并沒有頭腦昏昏,忘乎所以,而是“忌不自信”(鄒忌自己不相信),“自以為不如”(自己認為趕不上徐公)。這在常人來講已是很不易的了,可是,作者對人物的塑造沒有局限于此,而是將人物升華起來“暮寢而思之”(晚上入睡前反復思考白天里發生的事情),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當權者得直言不易。文章在行文時,采用三問三答的表達方式和富于變化的不同句法,表現了因人物身份的不同,而講話的分寸也各有差異。妻子的回答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非常美麗,城北徐公怎么能趕上您呢。)一句“君美甚”妻子愛戀丈夫之情溢于言表。妾在封建社會的家庭中是處于低下的地位,和主人的關系多無真情可言,只是順從而已,因此只說了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北憩F出講話十分慎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情態??腿说幕卮鸩辉偈恰昂文芗熬病倍恰安蝗艟酪病?不像你這樣漂亮),這里的“不若”和前文的“何能及”絕非同義語的更換,而是帶有程度的差距。說明了賓朋之間的關系和家庭中的關系的不同。作者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上去進行描寫,而只是通過語言的不同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態度,這樣用筆既洗練,而又不失人物的形象性,成為后世的楷模。我國明清小說在塑造人物上,有很大成分是得力于《戰國策》的寫作手法。
當作者寫出鄒忌懂得了當權者得直言難的道理之后,并沒有把人物局限在家庭瑣事中,而是將人物提高、升華,由自身想到了國家,想到了執政者得直言難。決定“入朝見威王”,要將這道理講給齊王聽。作者在這里沒有贅述刻畫鄒忌的動機,只用了“暮寢而思之”幾字就將一個正直,憂國憂民之士,輾轉反側于床頭的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段寫鄒忌以諷喻勸齊王納諫。
見到齊王之后,用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鄒忌為什么敢下這樣的結論呢,原因有二:其一,鄒忌曾是齊相,封成侯,是國家的重臣,言蔽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敢講;其二,他見齊王開宗明義講“臣誠知不如徐公美”(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但我接觸的人都歪曲事實,不講真話蒙騙我。這種情況可能是齊國社會的一個縮影。齊王的權力遠遠地比我大,因此得出齊王受的蒙蔽一定比我多的結論。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是具有極大說服力的。
文章的第三段寫了齊王除蔽納諫。
在這一段里說明了鄒忌推斷的正確。其正確性不在于“王曰‘善’?!钡脑u價,而是通過“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的現實來證明的。那么,納諫的結果如何呢?作者用“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來回答。兩句話結尾極有力。作者沒有在齊王如何納諫, 如何內修政務, 如何鞏固國防上的多著筆墨, 而是用事實來說話, 這要比冗長的陳述更富情致。
再者, 在這段里作者對齊王的刻畫也很成功。齊王的出現也沒有形體的顯現, 只是做了兩個舉動:“王曰:‘善’?!焙汀澳讼铝睢边@就把一個賢君的形象顯露于讀者的面前。前者的“善”既是對鄒忌諷諫的評價, 又是納諫的表態。接著作出果斷的措施“乃下令”布于天下。這在寫法上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 以虛代實使文章產生起伏跌宕的效果, 更能表露文章的主旨。
這篇文章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篇較有影響的篇目, 也是體現《戰國策》文章特色的名篇。它長于說事, 又充分發揮了夸張的手法來渲染氣氛。例如, 在第一自然段中的三問三答, 就表現了鄒忌有自知之明, 不為群言所惑。在第三段中寫“群臣進諫, 門庭若市”,“雖欲言, 無可進者”等等, 這些夸張手法讓人讀來并不覺得過份, 原因就在于寫得合乎情里之中, 增加了可信度, 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給讀者留下了很深切的印象。
本文的作者又極善于刻畫人物, 把人物描繪得維妙維肖, 呼之欲出。文中的鄒忌使人欽敬愛戴, 他的這種品質乃至今日都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產生這種效果的原因, 就在作者的表現手法上。作者在表現人物上不重于形體的刻畫, 而著墨于人物的舉止細節和行動對話上。通過這些描寫, 來顯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寫鄒忌“朝服衣冠, 窺鏡”,“窺鏡而自視”兩處都用了一個“窺”字,“窺”在這里不能釋為“偷看”應釋為“暗自”, 將人物私下品評自己的內心世界準確傳神地表現出來。
本文的另一特色是行文明白流暢, 無一艱澀難懂之處。這在先秦歷史散文中可說是很難得的。這種風格對后世的唐宋散文曾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形成了良好的傳統。
上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