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廷先
直自鳳凰城(1)破后,擘釵破鏡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遼海(2)北,魂斷玉關(3)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朱敦儒
這首詞從末兩句"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來看,當是紹興十年(1140)的作品。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入汴京,以徽、欽二帝作為人質,大肆勒索金銀財寶,此外還縱兵剽掠,焚燒宮觀。次年三月,把徽、欽二帝押送金邦,隨二帝北遷的后妃、宮嬪、皇室子孫和工匠、技藝、倡優等達三千多人,北宋滅亡。其后金兵在更大規模的進攻中,軍紀敗壞,燒殺擄掠更甚。例如建炎二年(1128)三月,"焚西京(河南洛陽)"。建炎三年(1129)二月,"陷揚州,焚之。"十二月,"金人屠洪州(江西南昌)"。建炎四年(1130)二月,"陷潭州(湖南長沙),大掠,屠其城。"是年"金人入平江(江蘇蘇州),縱兵焚掠"(均見《宋史·高宗紀》及《續資治通鑒》)。廣大人民流離失所,妻離子散。社會的混亂情況,較之唐末五代更為嚴重。這首詞通過汴京陷落后一對被拆散的夫婦,妻子渴望和親人團聚的情節描敘,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動亂的現實和作者急切要求恢復中原的思想。
詞的一開頭,就用很凄婉的筆調寫出了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直自鳳凰城破后,擘釵破鏡分飛。"汴京淪陷,橫行的金兵拆散了她們恩愛的夫妻,她們的悲劇開始了。"擘釵",即分釵,用的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典故,亦見宋人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說的是楊貴妃在死后托一位道士帶給唐明皇的信物有金釵一股,另一股她自己留著,以便將來相會時作為憑證。"破鏡"用的是唐人孟棨《本事詩》里所寫的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其妻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的典故。詞人采用這兩個典故,不止形象地寫出了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且寫出了她的內心活動:她從和親人離散之后,晝思夢想的就是分釵重合,破鏡再圓。典故用得精切,從這里可以看出。"天涯海角信音稀",這句里的"稀"字不是稀少的"稀",她和親人失散之后,不是信音稀少,而是信音杳然。使得她魂牽夢繞:"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西。"讀了這兩句對仗工整的詞,很容易聯想起唐代詩人金昌緒的《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位思婦的幽情苦緒是夠可憐的,但比起詞里的女主人公來,她還是比較幸運的。為什么呢?因為她還知道她的親人的比較確切的地點是在遼西。而詞里的女主人公則是恍惚迷離,不辨親人流落何方,她夢逐魂追,從遼海之北,直到玉關之西,茫茫北國,東西萬里,都是她夢魂馳騁的的所在,悲苦勞悴,遠在思婦之上。造成思婦苦懷的是唐代的邊防戰爭,這種戰爭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造成女主人公的不幸的是金邦奴隸主貴族軍隊的擄掠、兇殘,這是國家的災難,也是各民族(包括金民族)的災難。就這方面來說,兩句詞的含義深廣,就不是一般的思婦詩或詞所能比擬。
過片兩句"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緊承上片末兩句而來,領起下片詞意。她在夜晚,遙望天空,看到了月亮,看到了牽牛織女星。月亮是每月皆圓,牽牛織女星是一年一會,兩個"解"字是她、也即詞人所賦予月和星的智慧。由月亮的圓和牛女星的相聚,想到了她的親人:為什么還不見他回來!這是癡情語,也是沉痛語,傾訴出她滿懷的幽憤。下邊詞人再從春天里杜鵑的叫聲,來表現女主人公的感情:"今春還聽杜鵑啼",一個"還"字表明她是每年春天都在聽的。據說杜鵑叫得苦時會叫出血來,而它的叫聲又好像人語"不如歸"。這位女主人公又聽到了杜鵑的哀啼。實際上杜鵑就是她的化身,它的哀啼聲,也就是她的心聲:愿親人早日歸來。一句平常的沒有任何修飾的詞句,卻蘊蓄著豐富的內涵,顯示出詞人深厚的錘煉語言的功力。歇拍從聽覺轉到了視覺:"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她為什么要看雁呢?雁能傳書本是《漢書·蘇武傳》中所寫漢朝使臣詐騙匈奴單于的話,后人就把雁作為能傳遞消息的信使看待,在文學作品里經常作為典故來用。雁每當秋天都要從北方飛到南方避寒,女主人公看它飛過,為的是盼望它帶來親人的音信。她心馳萬里,目送飛鴻,年復一年,已經十四番了!女主人公纏綿的情意,無盡的悲傷,通過這兩句詞更充分地表現出來。這首詞所顯示的客觀意義,要比女主人公的情思大得多。這就是必須恢復中原,安定國家,才能從根本上結束女主人公所代表的千百萬人家的悲劇。
詞人把他的渴望恢復中原的思想,構成一個藝術形象來表現,但他并沒有把藝術形象作為他的傳聲筒,沒有說理,沒有呼叫,只是通過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的合乎生活邏輯的感情活動,千回百轉地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讀之令人心酸。南宋初年,反映動亂現實、表現恢復中原思想的詞作很多,而寫得這樣深婉動人的作品,還不多見。
上一篇:劉乃昌《臨江仙》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張璋《臨江仙》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