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玉兔云何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詠月詞,在歷來中秋詞中別開生面。它想象奇特,新穎瑰麗,抒發了詞人對以月為代表的美好事物的深切關念,情韻別致。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可憐”即可愛,起句由“可憐”帶動全體,因此而生發出一連串的疑問:皎潔可愛的月亮,今夜將向何處?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世界是她的歸宿?漫漫宇宙,單是浩蕩長風為她送行?月亮原無把柄,她是如何掛在空中?嫦娥到現在還未出嫁,是誰強把她留在身邊?聽說月亮在漫長的旅途中要穿過海底,遼闊的海洋里,長鯨作惡,橫沖直撞,是不是會把月里的瓊樓玉殿觸破?蝦蟆不礙事,它會泅水,但玉兔怎么辦?它怎會游泳?倘說這一切都不礙事,那為什么月亮會由圓而缺,漸漸地變成彎鉤……顯然,這一連串“天問”,無不關系到象征光明、純潔的月亮,以及月宮里一切美好事物的安危,深切體現詞人對它們的一片癡情。雖說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即“地動說”)、阿波羅宇宙飛船也登上了月球,這些問題已不復存在,但至今人們還是饒有興味地欣賞這首詞,原因主要在于它不是解說天體運行之類的現象,而是抒發對美好事物的深切關念之情,因此長期以來它的藝術魅力不曾稍減。
這首詞全然仿效《天問》,一問到底,從深究窮問中,體現詞人對美好事物的癡情和執著精神。這種寫法,在唐、宋詞中可謂獨樹一幟。“屈原放逐,憂心愁悴……見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舒寫愁思。”(王逸《楚辭章句》)他一口氣提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表現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勇于探索真理,敢于懷疑傳統的大膽進取精神和熱烈奔放、不可羈絆的思想性格。辛棄疾《木蘭花慢》仿效《天問》,一問到底,令人也仿佛見到活躍在他身上的勇于探索和不可羈絆的性格。這首詞證明:辛棄疾確乎是詞中縛不住者。詞從可愛的月亮將歸何處問起,依次問及月中姮娥、玉殿瓊樓、蝦蟆玉兔……最后又歸結到對月亮圓缺的關念,由總到分,最后又由分到總,打破了詞上下片有所分工的界限。全詞一氣直下,似乎放浪不羈,實地里是有放有收,章法嚴謹,于紛繁中見層次,舒展中見精致,耐人賞玩。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問月,曰: “可憐今夜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王國維《人間詞話》)
上一篇:《木蘭花·張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柳梢青 春感·劉辰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