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游黃山》原文與賞析
鄭玉
江左諸峰罕出群,誰云華岳與平分。
幾千百澗流蒼玉,三十六峰生白云。
幽谷高人抱真獨,荒崖野草剩芳芬。
幾回獨向風前立,夜半吹簫天上聞。
這是一首與眾不同的寫黃山的詩。
首聯兩句起筆突兀,寫黃山之高,寫其秀美。江左,即江東,長江下游以東地區?!昂背鋈骸币馑际仟毟哂谌荷?。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為華東第一高峰。江東一帶雖群山迭起,名勝頗多,獨有黃山高峻挺拔為眾山之最。華岳,即西岳華山。古人評山,曾以華山為第一、黃山次之。作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華山怎能與黃山平分秀色呢? 是怎樣的秀美?“誰云”一句輕輕帶過,留下一個懸念。
頷聯兩句寫山之秀,而意有所重。美麗的黃山群峰競奇,眾壑爭秀,怪石嵯峨,瀑布飛漱,古木如嶂,煙云似海,作者卻獨寫其萬千氣象中的寧靜幽秀: 在道道山谷之中。碧純如玉的溪水悄然流淌; 在座座山峰側畔,輕柔似紗的白云悠然生出。蒼玉和白云,一在地上,一在空中; 一為瑩潤的實體,一為飄渺的虛物。潤玉流淌,徐緩有形,雖偏動態而甚靜謐; 輕云聚散,悠然無蹤,雖偏靜態亦頗生動。僅“流蒼玉”、“生白云”兩個意象,便組成一個有實有虛,亦動亦靜的空間世界。這份可愛的寧靜幽秀雖是作者著意所寫,而黃山的萬般美麗卻也流溢在字里行間?!皫浊О贊尽?、“三十六峰”,反映出黃山的廣袤壯觀。山得水則靈,云出岫則奇。澗溪漫流,白云裊裊的千峰萬壑,自然是集奇麗雄偉于一身了。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才認定著名的西岳華山不能與黃山相提并論。萬象之中,意有獨鐘,顯示出作者別具一格的審美視界。
頸聯兩句意蘊相同,互為表里,有兩重意象。“幽谷高人”指的是居水滸山崖,遠離塵世利祿之爭的高士?!罢妾殹钡摹罢妗敝傅氖侨说奈词苁罁p,未染塵埃的真實品格,“獨”謂獨立不羈的人格。不牽于外界環境變化的心境?!盎难乱安荨闭靡杂饔墓雀呷?,“芬芳”則是對“真獨”的寫照。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兩句看作實寫: 在幽寧的山谷,高人居士懷藏美德而遺世獨立; 人跡罕到的坡崖上,野草素華,芳香飄零。另一方面,這兩句又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況自嘆。作者自幼飽學,長而甚為鄉里所敬,一生樂于開館授學,不屑于功名利祿。晚年曾被拜為翰林待制、奏議大夫,卻以疾辭不就任。幽谷高人,即便不是作者的自謂,至少是他的向往?!胺曳肌憋@見是贊美,然而一個“?!弊?,又表現出作者的另一種心態,寓含了無限的韶華飛逝,美人遲暮之嘆。情興于景,景又無處不含情。
尾聯兩句回應前文,末句再寫山之高。但首聯是劈入直陳,這一句卻是夸飾烘托,以簫聲達天來極寫山高。幽咽的簫管聲可上聞于天,暗寓山峰之高,已近于天。
黃山作為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勝地之一,雄踞一方,素負“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盛名。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名士慕名而來,寫下大量的美譽之作,或驚其險峻,或嘆其浩渺,或夸其奇秀,或贊其壯美。而這首《游黃山》詩,卻偏于其萬象之中力寫幽靜,寫純樸。意匠由來在各人,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發現黃山不同的美。試與宋代汪莘《沁園春·憶黃山》詞相比較:“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翠微霜曉,仰盼龍樓”,雖是幾個地名的巧綴,看上去卻顯得華貴富麗?!皩路褰^頂,云煙競秀,懸崖峭壁,瀑布爭流”則展現一派聲色并茂,喧騰綺麗的風光。而這首詩中,入詩之景,狀景之辭,卻完全是別路?!坝瘛?(借指水) 與“云”, 純潔無瑕;“蒼”與“白”凝重素雅;“流”與“生”,悠然寧靜?!坝墓雀呷恕笔且环N超逸翩翔的氣質,“荒崖野草”,更體現出空谷幽蘭的韻致?!昂背鋈骸敝昂薄弊郑笆7挤摇敝笆!弊郑蔼毾蝻L前”之“獨”字,皆有傲然不俗的底蘊。而這一切,皆與作者的性格、理想、際遇有密切關系。全詩以寫高始,以寫高終,當中致力寫其幽,寫其素,而高出群山,幽靜素潔的品格又均與“真獨”相發明,宛轉相因,縈回相銜,句句不離山,又句句皆有情意。
上一篇:袁宏道《游驪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錢謙益《游黃山記(節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