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千峰云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者一夏。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辛棄疾詞本來好掉書袋,用典較多。這首《丑奴兒近》則學李清照的“易安體”,不假雕飾而純用口語,具有真樸無華、清新活潑的天然情趣,在稼軒詞中別開生面。
李清照是辛棄疾的同鄉先輩。辛棄疾出生時,李已五十七歲,早于靖康之變的第二年南渡。辛棄疾二十三歲南歸時,李清照已去世。但由于愛國立場和國破家亡的遭遇相同,使他對李清照深懷尊敬和同情。李清照的詞,南渡初流傳頗廣。紹興十六年(1146),曾慥編《樂府雅詞》,選李清照詞二十三首。乾道七年(1171),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其卷四著錄《李易安集》十二卷。這都是辛棄疾容易讀到的。除了這首《丑奴兒近》,辛棄疾在詞中還多次用到李清照的詞句。如《西江月》“千丈懸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用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句;《水調歌頭》“少時三盞兩盞,淡酒醉蒙鴻”,用李清照《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臨江仙》“被翻紅錦浪,灑滿千壺水”,用李清照《風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貌,被翻紅浪”; 《浪淘沙》(賦虞美人草)“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用李清照《夏日絕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些例子說明辛棄疾對易安詞諷詠至熟,并時時挹其芳馨。
自成一體是一個作家在藝術上個人獨創性的綜合表現。李清照是詞中大家,她的易安體含義甚豐,其主要特征就是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所說的: “皆以尋常語度入音律?!崩钋逭盏脑~明白如話,非常口語化。但她用口語入詞,并不俚俗和有傖氣。她創造的是一種既保持口語的新鮮活潑狀態而又非常洗練工致的富于表現力的抒情語言,而且“度入音律”,聲調流美,很有音樂性。辛棄疾之前,侯寘曾有一首《眼兒媚》“效易安體”,但寫得并不好。辛棄疾這首《丑奴兒近》,在“以尋常語度入音律”這一點上很成功,可以追逼李清照。
這首詞上片記行,下片述懷。
“千峰云起,驟雨一霎兒價”,是盛夏時山中陣雨的景象。烏云擁至,猛雨襲來,周圍的遠近山峰頓時淹沒在云陣雨勢之中。但山區雷雨,往往驟起驟散,來去倏忽?!耙祸畠簝r”正抓住了這個特點?!耙祸畠骸奔蠢钋逭赵~語。李清照《行香子》: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樂府雅詞》卷下?!痘ú荽饩帯肪砥摺ⅰ对~譜》卷十四作“甚一霎兒晴,一霎兒雨,一霎兒風”)辛棄疾有一首《行香子》就專效其體:“天心肯后,費甚心情。放霎時陰,霎時雨,霎時晴。” “行”是語助詞,宋詞中常用在時間詞的后面?!皟骸弊肿鳛樵~尾,與“霎”字合成一個音節。“價”字作為語助詞,與“一霎兒”相連,音節也是又輕又快,幾乎一出口就立即消失。用以形容驟雨,除了極言其為時短暫,還從聲調上傳出驟雨的急促飄忽之感,顯出了口語的活力?!案h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寫陣雨過后的山林,在斜陽返照的映襯之下,“一番雨,一番新綠”?!霸跎?,怎么; “圖畫”二字,作動詞用,描繪的意思?!霸跎币辉~也取自李清照詞,李清照《聲聲慢》: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毙翖壖灿靡员憩F他對雨后新沐的山林景色難以自禁的欣喜贊嘆,很有感情色彩?!扒嗥臁倍洌瑒t為上述景色作補筆。在以千峰遠樹為背景的展望中看到隔山的一面酒旗,在人們心理上逗發了詩意酒興,整個畫面也增添了韻味。“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者一夏。” “消”,須;“者”,這;同上句的“那畔”,都是口語。這些口語或許也是取自易安詞,不過易安詞散失甚多,現在已難以取證。“山水光中”一語取自蘇軾詠西湖詩: “笙歌叢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來?!毙翖壖矠榱舟稚钐幍臐庠茮鲇?、斜陽遠樹、青旗沽酒所吸引,感到這博山道中不啻是個消夏避暑的勝地?!盁o事”并不是一無事事,而是指不受塵事紛擾,盡情地領略這山中風光,在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愉悅。
下片即承“無事過者一夏”而展開,特別著意于抒寫山中無事而從容幽賞的神情意態。“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鄙介g小憩,一枕酣睡,消除了碌碌塵世的勞頓困苦。醒來時面對遍山松竹,不僅賞心悅目,還隱隱感到一種令人暢快的精神上的解脫?!叭f千瀟灑”既是說眼前松竹等風物瀟灑,也是說自己置身于山水窟中無憂無慮的意態瀟灑。這是把自己融合在大自然中而獲得的別具會心的感受。“野鳥飛來”二句,也同時寫了鳥和人,客觀和主觀,自然狀態和精神狀態?!坝质且话汩e暇”,指與人間的閑暇不同。野鳥悠然飛來,自由自在,是不受驚擾、清靜幽絕的無人境界。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曰: “野鳥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辛棄疾這兩句,就可能脫胎于蘇詩。他寫的就是野鳥悠然自得的“無人態”,同時他在觀賞中身心也進入了物我一體的狀態,與野鳥共享閑暇。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境界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辛棄疾“野鳥飛來”這兩句,就有點“無我之境”的味道?!皡s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卻怪”,反怪。白鷗不下,是借用《列子·黃帝》中的一個典故: “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至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其父曰: ‘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旦旦皆至的鷗鳥為什么一旦“舞而不下”呢?《三國忘·魏書·高柔傳》裴松之注引孫盛曰: “機心內萌,則鷗鳥不下。”謝靈運《山居賦》自注: “莊周云,海上有機心,鷗鳥舞而不下?!毙翖壖餐司訋Ш酰鳌端{歌頭》與鷗鷺為盟: “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爆F在白鷗見了人若親若疏,欲下未下。欲下是因有舊盟,未下則是意有猜疑,所以辛棄疾要“卻怪”了。不但反怪,還要反問:“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新來”,近來; “莫是”,莫不是,都取自易安詞的口語。這兩句以故舊間的親切口吻與白鷗對話,既表現了辛棄疾與萬物相親、胸次灑然的態度,又含有詼諧成分與從容閑暇、悠悠不盡的余味,是個耐人尋味的結尾。
此詞效易安體,主要即仿效李清照以純熟自然、親切有味的口語作詞。但辛棄疾在這方面也有所推進與創造。他以通篇活生生的口語表現活潑潑的天趣,真樸無華的語言與詞中的山水清致和作者以松竹為友、鷗鳥為盟的曠世情懷十分協調,幾乎形成一片天籟。這可以說是不讓于李清照的獨勝之處了。
上一篇:《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臨江仙 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陳與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