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秋日三首(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①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②
【注釋】 ①邗(han寒)溝:即邗江,又名渠水、中瀆水。即自揚州西北流至淮安縣北入淮的一段運河。春秋吳鑿,后幾經改造,演變為今之里運河。②菰蒲:俗名茭白。此處泛指水邊植物。
【譯文】 船過邗溝,微霜降,秋水清,天上寒星無數,倒映水中伴船明。菰蒲深密,正疑已經無陸地,忽然傳出人家的笑語聲。
【集評】 宋·曾慥:“東坡長短句云:‘村南村北響繅車。’參寥云:‘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三詩大同小異,皆奇句也。”(《高齋詩話》卷下)
宋·陳巖肖:“晉宋間,沃州山帛道猷詩曰:‘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后秦少游詩云:‘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僧道潛號參寥,有云:‘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其源乃出于道猷,而更加鍛煉,亦可謂善奪胎者也。”(《庚溪詩話》卷下)
清·潘德輿:“秦(觀)之得意句如‘雨砌墮危芳,風軒納飛絮。’‘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婉宕有姿矣。”(《養一齋詩話》卷五)
今·倪其心、許逸民:“這一首寫在船上,三、四兩句雋永,有風趣。”(《宋人絕句選》第133頁)
【總案】 借助聽覺上的聲音形象來表現視線無法望及的景觀、物象,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手法。晉人道猷的“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唐代王維《過香積寺》的“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宋初梅堯臣《魯山山行》的“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北宋僧道潛《東園》的“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及秦觀此詩末聯,俱用此法。然而秦觀此聯的妙處還在于用“疑”、“忽”二字,表現出詩人細微的心理活動:眼見菰蒲深深,正疑“無地”,“忽”聞幾聲“笑語”,方知岸上原有“人家”。“疑”團“忽”解,詩意盎然。
上一篇:高翥《秋日》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范成大《秋日二絕(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