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傳奇編·洪炳文·警黃鐘(第七出閨俠)
黃封國女主高密當朝,內政不修,外侮頻仍,國勢衰弱。公主瓊英幽居深宮,深感時局危艱,以淚洗面。這時,胡封國乘機入侵,奪取東山; 元封國奪取西山。胡封國在占領東山后,又將元封國逐出西山,一并將其占領。黃封國密部大臣烏里瓜欲向胡封國茍安議和。但瓊英率領謝、蘇二女士,伏闕上書,極力反對議和。主上惑于蜜部大臣及提督之甜言蜜語,依議簽訂了喪權辱國條約。胡封國氣焰更加囂張,暗地里與元封國密謀,分據東山、西山等處,還將該處居民,逼令他徙。其時,國家危機,民族危機。主上因而召集大臣及提督計議,烏里瓜聲言愿往迎敵,卻徑投他國去了,黑心干上陣未戰就兵潰而被“活擒”。在此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瓊英奮發圖強,整飭內政,一舉啟用謝、蘇、竺三女士,出師抗敵,終于打敗敵國,收復國土,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處死了頑固大臣,遂使黃封國中興。
(武旦短衣窄袖負劍作回旋勢上,跳舞一回,中立介) 參橫斗轉月光寒,獨坐閨中把劍看; 應有壯懷消不得,夜深飛夢斬樓蘭。(坐介) 奴家竺氏,表字凌霄,黃封國人也。少讀儒書,長耽道味。幼遇異人,授以劍術。飛行絕跡,慕紅線之奇才; 馭氣排空,師隱娘之絕技。屬因中原多故,朝政日非,隱身花房,杜門不出,日以品花煉蜜為事。蠖屈多時,蟄藏愈密。昨日聞人說,胡封國掠取東山花糧,遣公使來吾國議和。當時東宮太子,率領謝、蘇二女士伏闕上書,極言和議靠不住。奈主上惑于蜜部大臣及提督之甘言,依議簽字。不料胡封國暗地與元封國密謀,分據東山、西山等處,各分地劃界,密立和約。將該處居民逼令他徙。警報至吾國,主上召該大臣及提督,那大臣聲言愿往迎敵,徑投他國去了。 提督無奈, 領兵前往, 上陣未戰, 兵潰而逃, 該督亦為他活擒而去。咳! 時事如此,好不氣煞人也!
【越調小桃紅】 漢家東北起煙塵,昨已得盧龍信也。烏黑二臣徑投他國,無顏還朝,生降竟作李將軍。多是虜騎紛紛,二國連兵,彼此相應,恰便似學連衡,師儀秦,演常山長蛇陣地。恨奴家尚是釵裙。(指劍介)愿持我太阿鋒,去梟此負恩人。
今日特遣人請謝、蘇二女士來此計議,未知肯來否?看來吾國之中,除二女士及東宮外,無人留心國事。二女士上年曾在酒樓與奴家縱談時局,極為熱腸,故此相請,敢就來也。(小旦、貼華服,老旦侍婢上,報介。武旦出迎介,入相見分坐介。小旦、貼) 敢問姐姐持柬相邀, 有何貴事? (武旦) 非為別事, 只因胡封國敗盟背約,該大臣迎敵投降,本提督生擒而去。大事如此,不可收拾,如何是好?
【下山虎】 開門揖盜,召此胡氛。御敵籌長策,竟無一人! 依樣胡蘆,滿城齏粉。那二臣呵,既負生靈又負君。我如今一晌兒來探信,一晌兒來叩門,國事如何辦,忠奸莫分,真個熱血淋漓白地噴。
(小旦、貼驚介) 哎喲,不好了! 前日小妹同東宮奏對之時,明說該大臣反相已露,今日果然降敵,這還了得! 大姐素具俠腸,又有劍術,此時難道坐視不成? (武旦) 吾練習此劍呵。
【五韻美】 霜鐔銛,電光噴,匣中寶氣收護謹。閃長空,每見七星滾。幾回耐忍,無力報朝廷缺恨。蓄新忿,對故人,怎能夠把賊子頭顱,一刀斬盡。
(小旦、貼) 好好! 待妹妹領姐姐去見東宮,為之保奏。如此大才,豈堪短用。如蒙拔擢,何患大事不成呢。快走快走。(同下。正旦同宮監上,坐介。探馬上報介,跪介) 今日探得蜜部大臣偷生降敵,黑提督兵潰被擒,請圣上快快召大臣商議防御要事便了。探馬去也。(起,急策馬下。正旦驚介) 呀! 這兩個賊子賣國偷生,甘心降敵,不肯練兵,臨陣被虜,辱國殃民,一至于此,可恨可恨! (顧宮監介) 速召東宮來此計議。(內監應下,領旦宮裝上,報介。旦叩見介) 臣東宮瓊英見駕。(正旦) 免禮,旁坐罷。(旦) 近日探報敵情底細如何? (正旦太息介) 不消說起,氣煞人也。那蜜部大臣呵。
【五般宜】 當日個,倡和戎,自招寇氛。今日里,托對敵,竟投賊軍。有什么面目作逋臣。今日軍情,千緊萬緊,無如此緊。那二臣呵,辜恩溺職,令人難忍。把吾國受厚祿的官兒,好名聲掃地盡。那提督呵,
【山麻秸】 厚犒餉,虛糜盡。十萬兵弁,訓練無人。三軍臨兵陣。一個個逗遛不進。只剩下那廝,系將鐵索,穿來囚服,乞作降臣。
(旦) 臣本日正要入宮,奏明此事。昔日奏對之時,早知二臣陰有反心,豈能為國家辦事。果然負恩辱國,坐誤戎機,真正可恨! (正旦) 今日傳集大臣,許久未至。事已至此,計將安出?(旦) 聽奏:
【前調】滿朝官,卑污甚。虜馬臨江,御敵無人。釵裙如三臣者,一個個熱腸有分。查有謝探花使瑤芳、蘇蜜官長蘊香及竺女士凌霄,真正是一條俠骨,一腔熱血,一腹經綸。
(正旦) 快為吾宣召前來。(旦) 那謝、蘇二臣舊登仕版,主上加恩,令其出山,決無不肯。獨竺女士是近方外的人,不愿仕進,雖厚祿高官,他總不要。幸他素具俠腸,仗二臣之力,勸之出山,或可俯就。(正旦) 那竺女士有何本事? (旦) 他:
【黑麻令】做一個奇人俠人。每思量離塵出塵。他的劍術,好似風輪火輪。他生平權奇任俠,不怕千軍萬軍。(正旦) 他的本事你可試過么? (旦) 一定是千真萬真,不向是他身我身。總會那騰云降云,血淋淋手劍奔馳,愿殺卻奸臣佞臣。
(正旦) 如此甚好。吾兒出與二臣去請竺女士幫同辦理便了。(旦) 請母王出旨一道,封他官職,令其統兵同往。臣亦愿親征,所有軍中事宜,隨時商酌,方為妥善。(正旦) 言之有理,先行還宮,隨后有旨。(同二監下,旦隨下。外冠帶蒼髯上) 俺乃吏部尚書黃通理是也。今日愿見圣上,保奏謝、蘇二臣,才兼文武, 可任專閫之職。 (生冠帶執笏上) 俺乃刑部尚書封體堅是也。今日愿見圣上,奏參蜜部大臣烏里瓜通番降敵,罪不容誅;提督黑心干營務廢弛,失機被擒。請將二臣家屬嚴行監禁定罪。請了,前面便是午門,不免徑入。(叩見介,奏介。內) 準奏。(外、生) 謝萬萬歲。(起下。小旦、貼、武旦三人上,分坐介。小旦) 昨聞東宮太子保奏吾姐妹三人,出山為國家辦事,未知主上意下如何? 倘或圣旨下時,(對武旦介) 姐姐不可推卻。(武旦) 愚妹略知劍術,未習戎略。兩軍相對,用不著小術。隨同在營觀戰則可,若封官受職,斷乎不便。(小旦、貼) 姐姐道術高強,此時不為國家出力,更有何用! (武旦) 堂堂黃封大國,豈有對壘之時而行聶、荊之事,如公法何! (小旦、貼) 此事不能,愿思其次。(武旦) 道家規矩,只有代天行化,若既已稱兵,便不許再行暗計。(小旦、貼) 國事如此,還顧什么術家。愚妹二人此時未受朝廷之命,早以國事為心,姐姐如再三推辭,妹等只有行過大禮罷。(跪介。武旦驚扶介) 呀! 姐姐何必如此,愚妹遵命就是了。(小旦、貼) 好,明日你我三人同見東宮,情愿投營效力,豈不甚美。(武旦) 有理。(小旦)
【江神子】 我只道和戎召寇氛。(貼) 我只道御侮無人。(小旦) 我只道出師失卻將軍。(武旦) 誰知道東宮保奏荷恩綸,(眾合) 待明日,睹天顏日近。
(外扮圣旨官上) 圣旨下,跪聽宣讀。(小旦、貼、武旦同跪介) 制曰: 照得胡封、元封二國,密謀領兵,分占東西兩山,背約失和,兵端已啟。朝廷恃命東宮出師親征,封為大元帥。東宮專折保奏前探花使謝瑤芳、前蜜官長蘇蘊香,才兼文武,忠藎勤能。又保女士竺凌霄,深通劍術,奇才異能。廷臣會推,均無異議。其封謝、蘇二臣為副元帥,竺女士為參謀。克敵有功,再行升用。欽哉謝恩。(小旦、貼、武旦) 謝萬萬歲。(起,送圣旨官下介)
【尾聲】 (小旦) 須眉巾幗端詳認,(貼) 須記取東宮情分,(武旦合)如今正是作一個俠烈男兒女士身。(同下)
參: (shen身):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樓蘭: 漢代西域的一個國家。此泛指異族侵略者。紅線: 唐代女俠名,見袁郊《甘澤謠》。傳說為潞州節度使薛嵩的侍兒。曾為薛消除欲被魏博節度使田嗣出兵兼并之危。隱娘: 唐代女俠名,見裴铏《傳奇》。傳說為魏博大將聶鋒之女,身輕如風,劍術尤精,刺獸禽無不中,刺人面人不能見。蠖 (huo獲) 屈:“蠖屈求伸”的省略。蟄藏: 比喻人隱藏不出。蟄,動物冬眠時潛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動的狀態。
“漢家”二句: 指敵人大舉入侵,邊境接連報警。盧龍在今河北省東部,漢時屬右北平郡,為漢時邊防重鎮。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有“龍城飛將”稱。李將軍: 即漢代李陵。儀秦: 指張儀、蘇秦,都是戰國時著名縱橫家。鐔(xin心) 銛 (xian先): 古時一種鋒利的短劍。銛,鋒利。七星: 北斗星。專閫 (kun捆): 這里指京城城門。后因稱統兵在外為“專閫”。
鄭振鐸在敘 《晚清戲曲小說目》時,稱晚清宣傳民族革命之戲曲,“皆激昂慷慨,血淚交流,為民族文學之偉著,亦政治劇曲之豐碑”。評價頗為公允。歷史的車輪進至清末,封建王朝更加腐朽無能,帝國主義像洪水猛獸一樣沖進中國,侵略日益加劇。它們奪取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其瓜分和吞并令人動魄驚心。在此中國危急存亡之秋,愛國志士,振臂號呼,奔走宣傳,鼓吹革命,反對侵略,從而在戲曲領域內,形成了一股沖決一切的宏大潮流。洪炳文親身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以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如許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出于熾熱的愛國赤心和正義感,他終于勇敢地置身于這一洪流的潮頭浪尖。
“欲無老無幼,無上無下,人人能有國家思想而受其感化力者,除戲劇末由。蓋戲劇者,學校之輔助品也” (楊世驥 《戲曲的更新》)。《警黃鐘》正是作者擔心國家、民族的前途,稀冀借劇本以啟迪國人警覺自強,團結御侮。他在 《自序》中就說:“《警黃鐘》者何?警黃種之鐘也。”“使觀者恍然于黃種之受制白種”,“而急思有以挽回之,振作之。”它巧妙而又深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曲折地再現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畫面; 熱情地頌揚和謳歌了奮發圖強、愛國憂民的有志有識之臣及嫉惡如仇。勇猛無畏的俠腸英雄; 對賣國投敵、辱國殃民的奸佞小人,更是給予辛辣嘲諷和無情批判。
此劇好似一則寓言。其構思可謂慘淡用心。高標異彩,情趣盎然,意旨遙深。作者把劇中三國的國名分別稱為黃封、元封、胡封,是因“動物之中,團體之堅,惟蜂為最,故以蜂為喻。黃封者,黃蜂也; 胡封者,胡蜂也; 元封者,黑蜂也”。之所以“稱女主臨朝”,并把寄寓自己理想和希望的英雄也塑造為巾幗形象,也是因為“蜂群中以雌為主,凡采花釀蜜,皆以雌蜂”。其以蜂為喻的目的在于策人“自強以御侮,團結以立國。”(《<警黃鐘> 自序》)
它更像一篇童話。多方影射,巧置雙關,題旨分明,但又藏而不露。劇中國名、人物似皆有所影射。黃封國自然是黃帝之裔的中國,元封國影射日本 (曾占有遼東半島),胡封國影射俄國 (曾侵占新疆),胡封國迫元封國退出西山,就是俄國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名曰借租,實謀占據; 名日互市,實攬利權” (第一出 《宮嘆》) 在當時更是屢見不鮮。女主高密無疑是“慈禧太后”,那位“幽居深宮,未親國政”的瓊英自然是光緒德宗的化身。
第七出 《閨俠》,“以閨俠為宗旨”,寫竺、謝、蘇三女士,于國家存亡與民族興衰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終被重用。這是黃封國由敗而勝、大獲凱旋的轉折點。
此出情節單純,然而卻較為成功地塑造了竺凌霄女士這一英雄形象。
竺女士一上場,就先聲奪人。“短衣”、“窄袖”、“負劍”、“回旋”而上,“跳舞”一回,便把一個俊美、精悍、武藝超群、赤膽無畏、氣宇軒昂的女俠形象、赫然呈現于觀眾面前。緊接著的“自報家門”,更使我們了解,她精通“儒”、“道”,文武雙全,其“飛行絕跡”及“馭氣排空”、“電光噴”、“閃光空”之奇絕劍術,真是“紅線”、“隱娘”再生,卓然于世,“一時莫匹”。
疾風知勁草。在關涉國家、民族生死攸關之際,人民殘遭危難之時,竺女士撫劍沉思,壯懷激烈,夜深不寐,夢斬樓蘭。她憂國憂民,忠心赤膽,面對敵人“分地劃界,密立和約”的淫威,烏、黑二臣投降賣國的丑惡行徑,她又怎能不愴然涕下,悲憤異常,發出“好不氣煞人也”的由衷憤嘆呢?
她的愛國憂民、赤膽忠心,首先表現在對胡封、元封二國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漢家東北起煙塵”,她把胡封、元封二國比之為掠奪財富、燒殺百姓、無惡不作、時常侵擾西漢的匈奴,對兩國互相勾結,狼狽為奸,更是作了無情鞭撻,她誓要“把賊子頭顱,一刀斬盡。”
其次,竺女士對屈膝茍安、賣國投敵的烏黑二臣更是怒恨膺胸。她揭露其“開門揖盜”的罪惡行徑,痛罵其“既負生靈又負君”,并義憤滿腔,“愿持我太阿鋒,去梟此負恩人”。!
再之,竺女士對時事憂心忡忡,對自己的“無力報朝廷”深感“缺恨”。她常常感嘆“大事如此”,“如何是好?”“國事如何辦。”因此,她“一晌兒來探信,一晌兒來叩門,”并“特遣人請謝,蘇二女士來此計議”,最后一同“去見東宮”,請其“為之保奏”。
第七出“寫得竺女士熱血俠腸”(《警黃鐘》第七出原批),作為俠女,作者不僅揭示了竺女士的赤心愛國、抑強扶弱、英勇無畏、知難而進,還表現了她的光明磊落、赤誠坦蕩以及高潔無比,真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愿仕進,雖厚祿高官,他總不要。”當高密準奏并準備下旨封她為官時,她堅持反對,聲言“若封官受職,斷乎不便。”她極力反對“對壘之時而行聶、荊之事”,并表現“既已稱兵,便不許再行暗計。”誠然,這與作者“修內政”、“團結御侮”的主導思想有關,但我們仍不難窺見竺女士俠義精神的閃光點。
竺女士與烏黑二臣構成一組鮮明有力的對比,從而成功地運用了對立面的互相映照、相反相成。一文韜武略、熱血俠腸; 一平庸無能,卑鄙奸佞。一力主抗戰,赤膽赤心; 一賣國偷生,甘心降敵,一為國抗敵,作一個俠烈男兒女士身,永標青史; 一辜恩瀆職,辱國殃民,被永遠釘上了歷史恥辱柱。
竺女士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一系列的側寫,得以豐富和完善起來的。作者獨具匠心地通過其他上場人物之口來揭示其思想性格。其一,當竺女士告知謝、蘇時事真情時,二人驚語“大姐素具俠腸,又有劍術,此時難道坐視不成”? 并嘆曰:“如此大才,豈堪短用。”初步揭示了竺女士的“俠義”和“劍術”。其二,東宮奏請高密,言三女士“真正是一條俠骨,一腔熱血、一腹經綸”。并說竺女士“不愿仕進”,“素具俠腸”,其 【黑麻令】 曲又夸“她的劍術、好似風輪火輪”。說她“生平權奇任俠,不怕千軍萬軍”。“總會那騰云降云,血淋淋手劍奔馳,愿殺卻奸臣佞臣”。這便是對竺女士作了一個全面評價和熱情頌贊,表現了她的武藝超群、忠心耿耿、嫉惡如仇和勇猛無畏。東宮還表示“所有軍中事宜”,愿與之“隨時商酌”,從而進一步抒發了對竺女士的敬重之情。其三,吏部尚書黃通理保奏謝蘇,與刑部尚書封體堅奏參烏黑,這一保一參好似與竺無關,實則又一次映襯了竺女士。保奏謝、蘇“可任專閫之職”,謝、蘇又是那樣仰慕和推重竺女士,竺的才略勇武與忠膽俠腸便可想而知。奏參烏黑“通番降敵,罪不容誅”,這對與之鮮明對立的竺女士實質上又是一種肯定和反襯。其四,圣旨稱頌竺女士“深通劍術,奇才異能”及“廷臣會推”其為“參謀”,無疑是最后一次渲染和突現了這一人物。
雪萊曾說過: 詩即熱情。同樣,以詩筆寫劇,關鍵也在于作者有情。一出缺乏激情,只是實實填詞、按腔度曲的戲,只能是味同嚼蠟。偉大的戲曲家湯顯祖在《董解元西廂記題辭》中就說:“萬物之情,各有其至,以董之情而索崔張之情于花月徘徊之間。余亦以余之情而索董之情于筆墨煙波之際。”李漁則把“情”視為一部傳奇能否流傳的首要條件。有了強烈的愛憎。人物才會鮮明,也才能活現于筆端。
此出中那些沉雄亢爽、激昂慷慨、氣貫長虹、擲地有聲的詩句,便是作者和劇中巾幗英雄們共魂同魄的極好寫照。諸如“愿持我太阿鋒,去梟此負恩人。”“國事如何辦,忠奸莫分,直個熱血淋漓白地噴。”以及 【五韻美】一曲,很明顯都滲透著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激情,他已把自己心頭的千言萬語,巧妙而又藝術地借筆下人物之口訴諸于人們。這里的“情”,既是劇中人物之情,又實為作者之情,作者之情已融化于形象之中,進而使作者感情客體化 (成為人物形象的一部分)。正是這種情,使全出如同一篇反帝反侵略宣言,義正辭嚴,斗志昂揚,又恰如一首憂國傷時的抒情詩,熱血奔流,激情浩蕩。
“一個偉大的戲劇體詩人如果同時具有創造才能和內在的強烈而高尚的思想感情,并把它滲透到他的全部作品里,就可以使他的劇本所表現的靈魂變成民族的靈魂。我相信,這是值得辛苦經營的事業”(《歌德談話錄》)。洪炳文辛苦經營的正是這一“事業”,其內心激蕩的正是一腔義憤之情,一股浩然正氣,一種無畏精神。他就是通過這些巾幗英雄,閃爍出我們民族的精神火花,并把它聚為精神之燈塔,以喚醒和引導千千萬萬的民眾,起而抗爭,為國獻身。這種時代的精神火焰,璀燦耀目,光照人間。
此出及全劇說白都勝于曲辭,已顯露出戲與曲分離的端睨。唱詞或為七言,或為二、三、四言,還有不規則的長短句互相錯雜。劇中旦角,有花旦、武旦等名目; 這在舊的傳奇體式上都是別開一面的。
上一篇:古典名劇·長生殿·覓魂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