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晁端禮·綠頭鴨》晁端禮
晁端禮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①。爛銀盤、來從海底②,皓色千里澄輝③。瑩無塵、素娥淡佇④,靜可數(shù)、丹桂參差⑤。玉露初零⑥,金風未凜⑦,一年無似此佳時。露坐久,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瑤臺冷⑧,欄干憑暖,欲下遲遲。念佳人、音塵別后⑨,對此應解相思。最關情、漏聲正永⑩,暗斷腸、花影偷移。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11)。共凝戀、如今別后,還是隔年期。人強健,清尊素影(12),長愿相隨。
注釋 ①琉璃:天然的有光寶石,本名璧琉璃,后省稱琉璃或流離。②爛銀盤:喻月亮。③澄輝:月亮的清光。④素娥:指月中女神嫦娥,詩詞中多以詠月。典出南朝宋謝莊《月賦》:“引玄兔于帝臺,集素娥于后庭。”淡佇:淡雅寧靜。⑤參差(cēn cī):長短、高低不一致。⑥零:落下。《古詩十九首》:“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⑦金風:秋風。古人根據(jù)陰陽五行說,認為秋起于西方,而西方在五行中又屬金,故名。凜:寒冷。⑧瑤臺:美玉砌成的華麗樓臺,傳說為神仙所居住,亦代指仙境。⑨音塵:音信,信息。⑩漏聲:漏壺滴水的聲音,古代用來測定時間。(11)爭:怎,怎么。(12)尊:同“樽”,古代盛酒禮器,用于祭祀或宴享賓客。后泛指酒器。
山水圖 【元】林卷阿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是一首寫中秋月景兼懷人的慢詞。詞的開篇氣度不凡。“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描敘傍晚時分,紅霞過后天空極盡絢麗的色彩,以琉璃的寶石光澤形容天空,渲染了詞人愉悅的心境,也為皎潔無倫的月亮即將出場作鋪墊。“爛銀盤、來從海底”,化用唐代詩人盧仝《月蝕詩》中“爛銀盤從海底出”句,是說詞人眺望海天交接處,看見月亮好像是從海底升上來的一樣,既然詞人能注意到月亮從海底初升,也暗示了從晚霞時分詞人就一直守候著月亮的出現(xiàn)。月亮一出來就清輝四溢,大地都籠罩在月亮皎潔的清光下,詞人頓時覺得整個人都融化在月色里,靜靜地注視著月亮在天空的轉移。“瑩無塵、素娥淡佇,靜可數(shù)、丹桂參差”,以嫦娥和丹桂來寫月,優(yōu)雅情分宛然可見。意思是說月亮冰瑩無塵,仿佛可以看見淡雅寧靜的嫦娥仙子,甚至連嫦娥偎依的高低不一的丹桂樹,也好像可以數(shù)得清清楚楚,把傳說中的神話巧妙地融入此中,極為精湛地表現(xiàn)了月光的明澈。“玉露初零,金風未凜,一年無似此佳時”,與“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秦觀《鶴橋仙》)意境相似。一年當中良辰美景莫若此時,詞人因此久久沉浸在如畫的美景中。“露坐久,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望月也兼望景,這是詞人在月色中久坐所見景色。“疏螢時度”化用唐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詩句“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寫出了螢火蟲偶爾縈繞詞人飛舞的美妙境界;“烏鵲正南飛”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數(shù)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喻客子無所依。詞人化用曹操詩句的意境,游子在外的孤清之感依稀可以觸摸。此刻,詞人的情緒由開篇的喜悅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漸生悲凄之感。結句“瑤臺冷,欄干憑暖,欲下遲遲”意蘊豐富。“瑤臺冷”承上句“露坐久”,意思是說坐的時間長了以致覺得瑤臺都是冷的,因此詞人只好起身憑欄而立,“暖”表示詞人倚立太久,以致欄桿都變暖了。但是,縱然月上中天,玉露初零,冷意襲人,詞人還是“欲下遲遲”,為什么呢?
下闋“念佳人,音塵別后,對此應解相思”承上闋“欲下遲遲”而言。原來,詞人流連而不愿離去,是因為對月懷人。我們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什么詞人情緒由喜而悲。上下闋之間的轉折銜接自然妥帖,毫無湊泊之感。“對此應解相思”暗示了接下來詞人拋開自己的思緒,而從對方的感觸說起。“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影偷移”,此時此刻,佳人最關切的應該是露聲相續(xù)滴落,而花影的移動更令佳人柔腸寸斷,因為佳人也會感應到詞人此刻正在月色濃露之下思念自己。“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是說料想明晚月色依然如華,然而是陰是晴又怎能知道呢?明寫想象明晚天氣,實則表明要珍惜今晚的如華月色。所以“共凝戀、如今別后,還是隔年期”,同對良辰美景,兩人都在深切思念著對方,因為今年別后,再見面只能等到明年。詞人自己懷念佳人,卻處處從佳人的感觸寫起,正如同李清照所說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深婉細膩地表現(xiàn)了二人的心心相印,身隔兩地而情思若一,其情調與意境,直可用謝莊《月賦》中兩句詩來概括:“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全詞最后以“人強健,清尊素影,長愿相隨”結束全詞,一掃上闋結拍的悲涼氣氛,使全詞結束在清新、健朗、闊大的意境中。我們仿佛又聽到蘇軾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獲得了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情操的陶冶。
“詠月不亞于蘇軾《水調歌頭》之作”(《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這是南宋大家胡仔對晁端禮《綠鴨頭》的評論,不失殊榮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首詞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完備。在內容上,這首詞上闋寫月色,完整地描述了月出、月明、月斜、月落的全過程;下闋懷人,詞人的情緒整個融浸在月色里,寫景與抒情高度和諧。在形式結構上,其佳處在于起得好,過得巧,結得妙,氣脈貫通而無枝蔓相擾。(龔遠會)
集評 宋·胡仔:“苕溪漁隱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馀詞盡廢;然其后亦豈無佳詞?如晁次膺《鴨頭綠》一詞,殊清婉。但樽俎間歌喉,以其篇長憚唱,故湮沒無聞焉。’”(《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
鏈接《綠頭鴨》詞牌。又名《多麗》《隴頭泉》等。雙調,一百三十九字,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體,上片十四句六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仄韻體,上片十四句六仄韻;下片十二句五仄韻。
刻漏在宋代的新發(fā)展——“蓮花漏”“玉壺浮漏”。刻漏又稱“漏壺”“滴漏”,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工具,早在《周禮·夏官》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在長期的實踐中,中國古人發(fā)現(xiàn):隨著沉漏水位的下降,漏壺中的水壓也因此而降低,水流的流速很難均勻化,最終導致刻漏的分度(刻度)不易精確。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就想了各種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而宋代天圣八年(1030)由燕肅發(fā)明的“蓮花漏”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大大提高了刻漏的計時精度。這種新型的刻漏通過技術手段讓漏壺的水面始終保持在漫溢的高度,從而使水壓穩(wěn)定而流速不變,因而使得刻漏更為準確。“蓮花漏”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漏水計時器具。沈括在“蓮花漏”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加以改進,在熙寧七年(1074)制成玉壺浮漏,并撰寫了一篇《浮漏議》上呈皇帝(文見《宋史·天文志》),這是現(xiàn)存關于刻漏的最詳盡的也是最高水平的文獻。
上一篇:《兩宋詞·曹邍·玲瓏四犯》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元幹·隴頭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