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諸葛拜井》原文|譯文|賞析
為國平蠻統大兵①,心存正道合神明②。
耿恭拜井甘泉出③,諸葛虔誠水夜生。
【釋詞】
①蠻:古代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
②正道:正確的道理、準則。《管子·立政》:“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神明:天地間一切神靈的總稱。《易·系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變,以通神明之德。”
③耿恭拜井:東漢將領耿恭駐守西域,曾被圍困在疏勒城中,軍士斷水渴乏,耿恭拜井得水泉,遂得解圍。顧云《天威行》:“耿恭拜出井底水,廣利刺開山上泉。”
【賞析】
諸葛亮回到大寨之中,令軍士掘井取水,一連掘了十余處,并無滴水,軍心驚慌。諸葛亮夜半焚香祈天,第二天天明,滿井甘泉。這首詩借諸葛拜井的故事,贊頌諸葛亮公忠事國,心誠則靈,上感神明。
諸葛拜井與前面情節中出現的古廟遇山神,指點迷津,有著同樣的蘊意,即天意和民心是趨同的,體現了漢代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董仲舒說:“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在諸葛亮的身上,集中反映了蜀漢集團的社會政治理想和倫理道德。所以他在平定南中的艱苦歲月里,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有上天的護佑。“為國平蠻統大兵,心存正道合神明。”
當時“水”對于蜀軍至關重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成敗的關鍵。四擒孟獲之后,孟獲退到禿龍洞,他惟一依賴的天險,便是“一條路、四個毒泉”。所謂“一條路”:“西北上有一條路,山險嶺惡,道路窄狹;其中雖有小路,多藏毒蛇惡蝎;黃昏時分,煙瘴大起,直至巳、午時方收,惟未、申、酉三時,可以往來;水不可飲,人馬難行。”所謂“四個毒泉”:“一曰啞泉,其水頗甜,人若飲之,則不能言,不過旬日必死;二曰滅泉,此水與湯無異,人若沐浴,則皮肉皆爛,見骨必死;三曰黑泉,其水微清,人若濺之在身,則手足皆黑而死;四曰柔泉,其水如冰,人若飲之,咽喉無暖氣,身軀軟弱如綿而死。”“于路無水,若見此四泉,定然飲水:雖百萬之眾,皆無歸矣。——何用刀兵耶。”
諸葛亮大軍剛剛探明西北“一條路”,便因兵士誤飲啞泉而受阻。為此,諸葛亮祭祈古廟,感遇山神,拜謁隱者,才撥開迷津,找到解啞、防瘴、取水的辦法。諸葛亮得甘泉,從根本上為直搗禿龍洞,再擒孟獲掃平了道路。當蠻兵報知孟獲:“蜀兵不染瘴疫之氣,又無枯渴之患,諸泉皆不應。”先是“不信”,繼而登“高山望之”,頓覺“毛骨悚然”。諸葛亮于困境中解決了“飲水”問題,這就為最后的軍事勝利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三國詩詞《諸葛出山》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諸葛顯靈》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