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辰《漓江螺髻》原文與賞析
羅辰
輕螺如髻秀堪餐,峰影斜連萬笏寒。
秋水一江明似鏡, 曉來祗照碧云鬟。
人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桂林山水最美的一段,則在陽朔一段,所以又有“陽朔山水甲桂林”之說。
羅辰這詩,題為《漓江螺髻》。螺髻,原是古代婦女的發式,詩人往往用它來比喻山丘的形狀,例如辛棄疾就有“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之句。不過,羅辰在詩中所寫的“輕螺”,當是指在陰朔附近的螺獅山。他以螺獅山為中心,引出其他景色,把取景范圍確定在陽朔一段,從中讓讀者領略桂林山水的情韻。
顧名思義,螺獅山就像一個圓圓的發髻,線條柔和。從發髻聯想,作者索性把獅山比喻為秀色可餐的女于,它豐姿綽約,儀態萬千。在她的身旁,則是諸峰矗立,尖尖的山形,有如萬笏朝天,也易使人聯想到在殿階前持笏鵠立的才俊。它們那板塊狀的山壁,線條筆直,和螺獅山的曲線輝映成趣。詩人又說,螺獅山的山影,斜斜地與諸峰相連,于是,這一帶的山峰,曲、直、斜線條和諧地搭配,構成了一個整體。它像一幅水墨畫,簡練清晰,又有著無窮的韻味。
羅辰用一個“寒”字,概括描述以螺獅山為中心的山景。這寒,絕非荒蕪寒傖,而是指景色的平靜清秀,到了極點,唐代詩人李賀在《唐兒歌》中有句云:“骨重神寒天廟器”。羅辰在《漓江螺髻》 中用的“寒”字,與李賀“神寒”的意相近。在螺獅山附近,山重水復,嵐光凝碧,濃翠欲流,軟風吹浪,帶著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氣。這青山綠水構成的清麗秀絕的境界,也只有用“寒”字,才能恰切表達。
“秋水一江明似鏡”,此句寫漓江。漓江水清見底,特別是到了秋天,潦水盡而寒潭清,這里顯得更加澄凈。在陽光下,江水無波,靜靜地流淌,就像是一面鏡子,光明洞澈。
詩的最后一句是:“曉來祇照碧云鬟。”碧云鬟,是婦女烏黑色的頭發,它與前文“如髻”呼應,指的就是螺獅山。在早晨,曉日初臨,岸邊的景色自然會在河中倒影。但是,詩人在這里卻戳下“只照”兩字。這一來,漓江竟像是有了靈性似的,它不是什么都如實照映,而是對景色有所選擇。它只讓像碧云鬟般的螺獅山映在河中,似乎只有這美麗的山光,才配得上碧澄的水色。這樣的寫法,出人意外,但卻把螺獅山美的形象,表現得十分突出。
羅辰這首短詩,前兩句寫陽朔的山,后兩句寫陽朔的水,各種意象均以螺獅山為中心,構思頗有特色。加上語言明麗流暢,其整體格調,與桂林山水秀美的意蘊十分協調。
上一篇:俞安期《漓江舟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岑參《火山云歌送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