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諸葛出山》原文|譯文|賞析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后①,星落秋風五丈原②。
【釋詞】
①丁寧:即叮嚀。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病篤時,托孤于諸葛亮,囑托他輔佐劉禪,以討魏興漢事。
②星落:喻諸葛亮之死。裴松之注引《晉陽秋》:“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于亮營,三投再還,往大往小,俄而亮卒。”五丈原:三國時屬曹魏雍州郿國。在今陜西眉縣西二十公里的斜谷口西側。
【賞析】
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第二天準備離開隆中時,叮囑他的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小詩由此而發。
小說圍繞劉備三顧茅廬,從“徐庶薦賢”始到“諸葛出山”,一共設置了十一首詩歌。仔細品賞之后,不難發現小說情節的重心是描寫劉備求賢若渴的過程,而詩歌重心則是放在諸葛亮出世與入世的心理歷程上。諸葛亮雖“許先帝以驅馳”,卻又“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這種用則行之、舍則藏之的互補心理,是中國封建士人出世與入世的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的表現。封建時代讀書人奉行孔孟儒家從政的信條,漫漫一生,樂此不疲。盡管都躬行這一基本的人生模式,但人生際遇形形色色,大多數人不是進身坎坷,仕途多難而不得不困頓于書齋或茅舍;就是仕途險惡,為官做宦難以實現儒家政治理想,反而被腐敗所吞沒。無論面臨哪一種情況,都難以實現兼濟天下的人生價值時,他們就不得不退縮到獨善其身的人生修養上,以平復情感的失意和心理的失衡。所以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便成為歷代封建文人所恪守的人生坐標。諸葛亮正是在這種心態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安排:“身未升騰思退步。”
“功成應憶去時言。”諸葛亮出山以后,由于歷史使命的驅使,他沒能按照當初功成身退的初衷,去安排人生的歸途。小說家認為諸葛亮之所以這樣,是“只因先主丁寧后”。劉備在永安宮中病危,“請孔明坐于龍榻之側,撫其背曰 :‘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先生謂眾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諸葛亮面對劉備托孤,一再表示:“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從此,諸葛亮肩負托孤之重,“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后他沒能實踐功成身退的初衷,卻在六伐中原時死在五丈原的營帳中。清代文人傅作楫高度頌揚了他托孤之重,而志決身殲:
艱難力盡三分鼎,終始恩酬六尺孤。
上一篇:三國詩詞《諸葛亮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諸葛拜井》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