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潛龍詩》原文|譯文|賞析
傷哉龍受困①,不能躍深淵②。
上不飛天漢③,下不見于田④。
蟠居于井底,鰍鱔舞其前⑤。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⑥!
【釋詞】
①傷哉龍受困這句詩,比喻圣人處于下位,未能顯達。
②不能躍深淵:《易·乾》:“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唐·孔穎達疏:“猶若圣人位漸尊高,欲進于王位。”意思是受制于人。
③上不飛天漢:《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唐·孔穎達疏:“謂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意思是居王位而不能掌皇權(quán)。
④下不見于田:《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唐·孔穎達疏:“言龍在田之時,猶似圣人久潛稍出,雖非君位,而有君德。”意思是受人挾制,不能自由。
⑤鰍鱔:泥鰍和黃鱔。比喻小人。
⑥同然:一樣。
【賞析】
曹髦當皇帝,是在司馬師廢掉魏主曹芳、殺死張皇后的宮廷政變背景下,迎立進宮的。從此,司馬師“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帶劍上殿”,魏國政權(quán)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曹髦這個皇帝只不過是司馬氏的玩偶罷了。因而,從一開始,曹髦就痛感魏室衰微,大權(quán)旁落。隨著司馬昭篡逆之心,日漸昭彰,先有鎮(zhèn)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帶兵討賊,后有諸葛誕義討司馬氏,但均遭失敗,朝野上下都很清楚曹氏皇位形同虛設(shè)。正是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中,曹髦才寫出《潛龍詩》自諷自嘲,形象地表達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潛龍比喻曹髦這個既有皇上名義,又毫無權(quán)力的境況,是很恰當?shù)摹J芾е垼绑淳佑诰住保褂匈\臣佞子,欺君罔上,仿佛“鰍鱔舞其前”。詩的最后一聯(lián),卒章顯其志,潛龍就是“我”,“藏牙”、“爪甲”之流、“嗟我亦同然”!
這首詩作為人物語言,出現(xiàn)在矛盾沖突的交叉點上,猶如從一個焦點出發(fā),向各個方面輻射出去,刻畫了幾組不同的人物。在某個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各自獨特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構(gòu)成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司馬昭繼兄位,掌大權(quán),欲伐蜀,與中護軍賈充商議。賈議說:未可伐也。天子方疑主公,若一旦輕出,內(nèi)亂必作矣。舊年黃龍兩見于寧陵井中,群臣表賀,以為祥瑞;天子曰:“非祥瑞也。龍者君象,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屈于井中,是幽困之兆也。”遂作《潛龍詩》一首。詩中之意明明道著主公。其詩曰:“傷哉龍受困,不能躍深淵。……”司馬昭聞之大怒,謂賈充曰:“此人欲效曹芳也! 若不早圖,彼必害我。”
俗話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天子曹髦受司馬氏淫威的挾攝,既憤恨又無奈,作《潛龍詩》形象地表現(xiàn)了他“幽困之兆”;司馬昭篡位弒君之心早有,只恨無借口,當一聽《潛龍詩》便七竅生煙,恨不能立誅曹髦,其篡弒之心躍然紙上。賈充體察主子司馬昭的野心,乘君臣之隙,進饞言,邀功賞,一副奸人佞臣的嘴臉暴露無遺。曹髦、司馬昭、賈充的心理和活動都圍繞這首小詩表現(xiàn)出來了,構(gòu)成弒篡陰謀的典型細節(jié),出現(xiàn)在曹魏大權(quán)旁落,司馬氏篡位之心已久的情節(jié)中。這樣,它所給人的就不單單是詩本身的含意,而拓開了更深廣的意蘊,深刻地反映了三國時期君臣權(quán)力再分配的政治斗爭。
上一篇:三國詩詞《浣溪沙·貂蟬》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火燒司馬計不遂》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