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這是蘇軾以杭州通判之職出巡新城(今浙江富陰縣新登鎮)時所作。時為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春。此詩筆調如草野溪流,輕快自然,詩情如春風拂面,和煦溫馨。
首聯描述上路前情景。東風似有無限離別意,所以她輕輕吹斷屋檐的積雨之聲。這預示著這次山行將非常愉快。頷聯兩句寫山路上所見。遠處,初晴的碧綠山嶺之上,幾朵白云繚繞,如同戴上了輕柔的絮帽。而初升的太陽,又似掛在樹梢的銅鉦。頸聯把視線收回到路上,矮矮的竹籬旁,幾株野桃樹上,紅花微綻,似少女嫣然而笑。再看小溪邊的翠柳,那長長的枝條,裊裊搖動,似在清清的水中欣賞自己輕盈的倩姿。尾聯以過路人的身份來揣測境中人的樂趣。作為忽忽過客的我,感到大自然無限的溫暖,那么,白云深處的西崦人家應更能飽享造物主的恩惠了。不信,你看,遠處那縷縷輕煙之下,一定是他們為了春耕,在煮芹燒筍呢!
中國古典詩詞最講求的是“意境”。“意境”是意與境渾然為一而又以境傳意。粗粗看去,句句是境,是客觀景物的描寫,但細細品味,又覺字字是意,是主觀感情的抒發。這樣“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詩說》),從而達到令人涵詠無盡的境界。東坡此首詩,就頗得其真旨。詩中沒有一句一字是直接抒發自己的喜悅之情的,但是在對自然事物的描寫之中,又沒有一句一字不流動著喜悅之情。
這種境界的獲得,需要極高的語言運用能力。這首詩蘇軾采用了大量的擬人的手法,如東風有“知”、山嶺“披”帽、日“掛”樹梢、野桃“含笑”和溪柳“自搖”等等。用這種手法,詩人就把自己的情緒充溢到景物中去,而讀者則可以在想象中感受到他的情緒波動。
融入了詩人感情的具體物象稱為“意象”,多個意象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意境”。為了表達自己的欣喜之情,這首詩中,東坡采用了帶輕柔、自然感覺的意象:檐間積雨之聲,嶺上如絮之云,微笑的野桃花,低矮的竹籬,輕舞的柳枝,透明的溪水,就連山中人作飯,也是充滿著自然氣息的“煮芹燒筍”。這樣,此詩脫盡“高處不勝寒”的雅味,而彌滿了純樸真率的自然氣息與美。
上一篇:徐璣《新涼》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張維屏《新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