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
小小尼姑雙垂淚, 合下經本緊皺著蛾眉。嘆人生枉生世界難消退, 恨爹娘自把銀牙來挫碎。念了聲南無, 奴要少陪; 逃下山, 要配姻緣自己配。叫師父: 得罪、得罪、真得罪!
這是一首諧趣充溢的民歌。
“小小尼姑”是作品里的主人公。作品所要寫的是這位小尼姑對人生歡樂和幸福姻緣的追求,可是,它卻沒有明筆直陳,而是先從小尼姑的淚水寫起,花了相當多的筆墨寫她的沉思、悲嘆和痛苦等一系列情態與心理,然后才回筆點題,讓她毅然決然逃下山去。這種構思,意蘊豐厚,形象飽滿,曲折有趣。“雙垂淚”,兩眼淚水下掛,表明女主人公內心正充滿著痛苦,但為什么痛苦,暫不說明。“合下經本”,寫其動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典型細節。第一,進一步從女主人公的所事上落實了她的小尼姑身份;第二,交代和暗示了她與世隔絕、枯燥無味的生活;第三,把合下經本的動作放在垂淚之后(而不是在前),表明她早就“心不在經”了。“緊皺著蛾眉”,寫她的思考,寫她的美貌。“緊皺”眉毛,是人們思考的表征,但小尼姑此處的皺眉,不是思考的開始,而是思考的繼續和深化——她在“雙垂淚”之前,早就在思考、在悲嘆、在惱恨了,把經書捧在手上,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此時,一個“合”字加上一個“緊”字,暗示她在進一步的思考中也許會下定某種決心,作出某種決定。
那么,她思考什么?悲嘆什么?惱恨什么?作出了什么決定?她“嘆人生枉生世界難消退”,她“恨爹娘自把銀牙來挫碎”。“枉生世界”,白白地活在世界上;“難消退”,指思念紅塵的“雜念”難以消除。“自把銀牙來挫碎”, 自己恨得把潔白的牙齒都咬碎了——這自然是夸張。從這里不難看出,這位小尼姑十分珍惜人生,不愿意讓自己可貴的青春消磨在與世隔絕的枯坐寂誦之中;她惱恨自己的父母,恨他們不該送她到這個百無聊賴、毫無歡樂的鬼地方。這一“嘆”一“恨”,包含了她對人生的思考,奠定了她選擇生活道路的基礎,是洞燭心靈的勾魂攝魄之筆。正是立足于這樣嚴肅的思考,于是,她下定了決心,作出了決定:“念了聲南無,奴要少陪;逃下山,要配姻緣自己配。”“南無”,音na mo,是佛教徒用在佛、菩薩名前表示尊敬的敬詞,相當于“歸敬”、“敬禮”之類的意思。“少陪”,是“不再奉陪”的客套話。這里的“南無”和“少陪”,都是對佛的調侃和戲謔。“逃”字用得極其形象,它表明這位小尼姑不愿再忍受佛門清規戒律的束縛,終于下定了沖出佛門的決心,走向了人間。她要回到人間去干什么呢?自己去尋找理想中的伴侶,追求人生的歡樂和愛情的幸福。至此,籠罩在女主人公心頭的愁云苦霧終于統統消散,其心靈的秘密全部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結句顯得輕快、歡樂、詼諧,十分切合女主人公此刻的愉快心情。我們似乎看到這位小尼姑一邊在山路上跳躍,一邊不斷回頭取笑那位一直嚴厲管束著她的師父:再見,師父;我沒跟你說一聲就走了,實在對不起!一位從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的少女,又重新以其天真活潑的形象浮現在讀者眼前。
這首民歌的喜劇趣味很濃。誦佛念經本來應該十分虔誠,可小尼姑卻“心不在經”,貌莊而心瀆,詩歌起始便初露表里相左的詼諧之趣。一聲“南無”,念在她與神佛決絕之時,顯然是一種嘲弄;而“少陪”的戲言,則又是有意以凡俗之態表示了對神圣之佛的大不敬,詼諧之趣漸趨濃烈。至全詩結束,連用三個“得罪”,極盡調侃嘲諷之能事,更使作品的喜劇氣氛達到了高潮。作者正是借助于這種喜劇氣氛,熱烈贊揚了小尼姑追求人生幸福的勇敢行動。
上一篇:《小兒垂釣·胡令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梁州·貫云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