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倉月《晉溪》原文與賞析
小倉月
削桐宮殿古溪泉,寰海聲高利濟全。
曉月僧鐘云外寺,晚山漁笛浪頭船。
三秋白雁蘆花雪,二月金鶯楊柳煙。
野老石橋驢背上,人家村落錦屏前。
金代小倉月在中國文學史上不甚有名,而其詩《晉溪》二首卻寫得獨具風采,清新別致。此詩是其中第一。
晉溪即晉水,源于山西太原西南五十里的懸甕山下,現已不稱晉溪、晉水。《山海經》中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句,即為詩中之晉溪。晉水出山后南流,匯入汾河。這條清泉以清澈明靜,晶瑩碧透而聞名于世。
山西本黃土腹地,“千溝萬壑,濁水橫流”應是大部地區的地理概貌。然而,在太原西南懸甕山下,卻有一塊與周圍環境截然不同的“小平原”,此處山明水秀,是山西著名的“小江南”。從古及今,這里的人民過著富裕的生活,這塊寶地正是詩人描述之所在。
整首八句中,頭兩句總寫晉溪地理位置,寫它給歷代生息在這里的人民帶來的富庶生活,寫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動人故事。接著告訴人們,這些都是晉水“寰海聲高”的根本原因。
開首簡單“削桐”二字,道出了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戰國末期,呂不韋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上有載,《史記·晉世家》 中也有這個故事:周武王滅紂后不久,便病死了。年幼的周成王當上了天子。有一日,成王與年幼的兄弟叔虞在一起玩耍,他把一片梧桐樹葉剪為珪形,交給弟弟說用這葉子封弟弟為諸侯。后來,管理朝政的周公向成王祝賀,成王說是鬧著玩的,周公卻板起臉來說,天子無戲言。于是叔虞不久便成了唐王。唐在今山西西南一帶。這個故事講述了傳說中古山西的一段歷史。
“宮殿”指唐叔虞祠,即現在的晉祠。“泉”指難老泉。兩句大意是: 古晉祠內,汩汩噴涌的難老泉匯集成一曲清澈的晉溪水,給周圍百姓帶來千萬頃良田和豐收的喜悅,故此,晉溪如同古老優美的“桐葉封弟”的傳說一樣,在海內外聞名遐邇。第一句僅七個字,點到“桐葉封弟”的典故、晉叔虞祠、晉溪、難老泉等四個事物,可見詩人文筆之凝練。
以下六句,分別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形式,生動活潑地描繪出晉水給周圍地區帶來的美妙動人、清新明快的奇麗景致,歌頌了晉祠一帶人民和睦美滿、悠然自得的生活。整個描述富有詩情畫意,六句詩,為讀者書就了五幅風格各異卻又同樣宜人的風景畫卷。
“曉月僧鐘云外壽,晚山漁笛浪頭船”。詩人先畫就晉水源出地懸甕山上的晨景: 夜色已去,彎月西斜,曦光初顯,懸甕山被籠罩在灰濛濛的天幕中,寺廟的剪影高掛天際,在悠悠漫行的云的繚繞中,似虛無縹緲仙景中之天上宮闕。月之恬然,云之慢漂,寺之高遠,山之深沉,一切都在寂靜中。忽然遙遠處傳來幾聲遼遠卻又清晰的鐘鳴,是僧人打破了這無比寂靜的晨的氛圍。這里,詩人的視線是向上的; 黑嵬魆魆的夜晚,在遠山隱隱約約的影子里,晉水上夜捕的小舟翻著細浪徐徐而來,卻是一聲悅耳的漁笛聲劃破了一片寧靜,帶來漁者滿載的喜悅。此時、詩人的視線又回到了晉水之前。這是兩個工整的對偶句。“曉月”、“晚山”、“云外寺”、“浪頭船”都是寧靜之所在,而對應的“僧鐘”、“漁笛”則是打破這種所在的別出心裁的契機。晨與昏兩幅水墨畫,竟如此和諧地對應在一起。
“三秋白雁蘆花雪,二月金鶯楊柳煙”。詩人又從不同的時令入手,分頭描繪季節變遷中晉水上的迥異的奇妙美景。秋天,晉水兩岸滿目是齊刷刷的蘆葦叢,蘆葦在瑟瑟的秋風中搖曳著,如同漫無邊際的白雪,溪水在蘆葦中流尚,只聞潺潺其聲,不見粼粼其貌,而從遠而來的雁群則倏然落入一片茫茫之中,不知其蹤影; 早春二月,大地初萌,溪水解凍,兩岸楊柳幼芽初繽,“二月春風似剪刀”,吹開了一個郁郁蔥蔥的新世界,楊柳枝條在春風的吹拂下,給小溪平添了一層朦朧的煙霧,幾只金鶯在枝頭鳴叫著,似在替人們贊美這一派盎然勃發的生機。“白”與“綠”兩種格調,卻是兩幅引人入勝的水彩畫。
前面四句,詩人好象在回憶著晉水在晨與昏、春與秋不同時間、不同時節中的不同景致,而最后兩句才是呈現在詩人面前的晉溪小景。“野老石橋驢背上,人家村落綿屏前,”晉溪石橋上,一位老人悠然自得地騎在小毛驢的背上,消消停停地走向河對面,他所去處,村落、人家與裊裊升騰的炊煙,盡在懸甕山這個錦繡屏障的圍籠之下。這又是一幅寫意的中國畫,畫中的人物與景致潛示著晉水周圍勞動人民安居樂業的美滿生活。
全詩在用詞上非常簡潔,寥寥數字,總能表現出豐富的內容和美好的畫面。“曉月”、“晚山”、“三秋”、“二月”四句便把晉水在四季之中和一日之間典型的景色特征表現無遺;“蘆花雪”,“楊柳煙”卻把兩個不同季節的晉水寫得歷歷在目,形象逼真,令人如親臨其境。詩人很善于抓住景物中的關鍵之處,如“僧鐘”與“漁笛”,使兩個寧靜的環境頓然得以改變,使人們在視覺接受的同時,增加了聽覺的因素,因此使晉水上的景色變得愈發生動形象了。“白雁”與“金鶯”則是兩個整體畫面中的點睛之筆,使人閱讀后,感受到兩幅栩栩欲活的動人畫面。而“野老”、“石橋”、“驢背”的選擇,則更是別出心裁,使畫面增加了幾分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寫意特征。
對偶的應用使詩非常工整。除前面兩句外,全詩均使用了嚴格的對偶句,選詞造句都非常嚴謹。比如“僧鐘”與“漁笛”,除了一般的對偶條件外,在詩句整體的意義上與動與靜、視覺與聽覺的轉換上的作用也是對偶。“白雁”與“金鶯”相對應,均有點活整體畫面的作用。“驢背上”與“錦屏前”,是一個近處特寫與遠處景色的配合,前者為主體,后者做背景,使一幅風景畫得以完成。
上一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朱國楨《普陀游記(節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