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植·野田黃雀行》鑒賞
曹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見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這是曹植的后期作品,是借樂府舊題寫的新辭。《野田黃雀行》屬樂府《相和歌·瑟調曲》。
此詩的背景是:曹丕為了鞏固自己的權位,開始翦除異已勢力。初,父曹操擬立曹植為太子,植之好友丁儀表示贊成,加上曹植超群的才華,曹丕于是對曹植及其羽翼進行迫害并首先斬殺了丁儀、丁廙兄弟等人。
據黃節《曹子建詩注》引裴松之注認為:曹植見丁氏兄弟被害,而自己又無力營救,因此感到十分悲憤。此詩就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然而,由于環境所迫,詩人不能實書其事,直抒其情,只得通過借喻手法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衷腸。
* * * *
這是一篇體型較小的敘事詩。全詩通過對黃雀投羅和少年營救的描寫,反映了當時險惡黑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對朋友遇難而自己卻愛莫能助的心情。
全詩十二句,大體有四層意思——
第一層(頭二句):險惡政治氣氛;
第二層(接下二句):同情遭難友人;
第三層(中四句):身陷囹圄;
第四層(最后四句):望得解放。
* * * *
下邊是全詩的語譯及其寓意——
* * * *
這首樂府詩,最突出的一個特色是通篇比興。全篇十二句詩中,用了九個富有特征的“物象”:高樹、悲風、海水、利劍、黃雀、鷂子、羅網、蒼天、大波等;還有兩個假托人物:羅家及少年。詩人就是將一系列物象加以迭現,并由物象轉化為意象,使一個個側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并讓人們通過這些生動的畫面感受到:作者的抑郁憤懣之情和領悟詩歌含蘊的深刻寓意。但從表面看,它不過是一個帶有稚氣的童話而已。
作者讓讀者透過表象悟到內涵之寓意,高明之處就在于比興法之巧妙運用。作者盡量使物象同意象渾然一體地呈現出來。比如“悲風”一詞,既是物象,又是意象,因為在自然之風之前邊加上了一個形容詞“悲”,于是此風則非一般之風了。曹植詩歌常有“悲風”的使用:“高臺多悲風”、“江介多悲風”“弦急悲風發”,還有“悲風鳴我側”等等,都是已經感情化了的意象。其實,此“悲風”確帶有建安時代的時代氣息,其中凝聚著悲涼慷慨之情。
同時,此詩還讓人看到另一種物象與意象之妙用。從“不見籬間雀”以后各句詩,一句交代一個動作,一句敘述一個過程,在動作推進中,見出少年的俠義性格。特別在詩的最后兩句:“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詩尾寫出了挺新的立意:不但表現了黃雀的喜悅,而且還告知人們之關系——在賜恩受恩關系之上,還帶上一層“盟友共斗”的色彩。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績·野望》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劉禹錫·金陵五題(五首選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