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初閑甲士歡,揮戈早已破樓蘭。
彌天星斗銷兵氣,照徹天山五月寒。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上題詩是中國詩畫藝術高度溶合的結晶,體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一種獨特的民族風格。為畫題詩始自唐代,當時只是以詩贊畫,例如杜甫的 《姜楚公畫角鷹歌》、《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等; 真正題詩于畫,是在北宋以后,其目的在于闡發畫意,例如蘇軾的 《虔州八境圖》、《惠崇春江晚景》等。康熙這首七絕屬于后一類作品。
詩據《班師圖》而題。畫已難睹,且看此詩。
“戰馬初閑甲士歡”,開頭一句,寫“馬”,寫“士”,分別 一冠之以 “戰”,一飾之以 “甲”,顯而易見這是一支出征的隊伍。但此時既不見烽火硝煙,亦不聞嘶殺吶喊。人們所看到的是馬匹的悠閑自適,所聽到的是士兵的歡聲笑語。何來如此閑態歡情?下句點題:“揮戈早已破樓蘭。”“樓蘭”,《漢書·西域傳》中說: “鄯善國本名樓蘭。”其地約在今新疆婼羌縣西北。前人詩中常以 “樓蘭”泛稱滋釁番馬或內犯胡族。唐人王昌齡即有詩云: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五首之三)康熙此詩中之“樓蘭”亦非實指,其所指稱或即西陲準噶爾叛兵。詩至此句,方使讀者懸念得解: 巳破樓蘭,所以士、馬歡閑。詩之前兩句乃倒裝因果。果在前而因在后。奇怪的是前句中之 “初”與后句中之 “早已”兩個副詞所表示的時間關系似有矛盾: 樓蘭早破,為何歡閑方初? 不過,如果作一番推敲也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所在: 一個 “初”字,說明一場激烈的戰斗剛剛結束,戰斗艱苦,此從客觀實際而言;“早已”一詞,則形容了這支兵馬的所向無敵,這是夸張描寫戰士的主觀信念。所以從凱旋者的情感心態來看,詩人這兩個副詞的選用表面上矛盾、實質上統一,而且恰到好處。
上兩句描寫人物情態,下兩句則是渲染環境氛圍。“銷兵氣”,比喻戰事已息。古人又有 “旄頭星”之明滅能預兆戰火之起熄的迷信說法,故旄頭星落或即為彌天眾星所銷鑠泯滅。“天山”,在阿爾泰山和昆侖山之間,橫貫了整個新疆的中部。《九州要記》中說: “涼州武成郡有天山。”又據《西河舊事》載: “天山高, 冬夏長霞, 故曰白山。”“白”是雪的顏色,“寒”,則是雪的特性。所以詩中“五月寒”,實是說“五月雪”。因而“彌天星斗銷兵氣,照徹天山五月寒”兩句,既描寫了征伐與班師的地域景觀,也點明了當時的季候特色。更富有藝術性的是,這些時、地、景、物等敘述要素的有機組合,巧妙而和諧地渲染了一種特有的環境氣氛: 烽煙消滅,天山依舊巍峨而安然,仲夏五月,夜猶微寒,峰嶺的積雪映著滿天的星光,融溶潔凈。這是和平與幸福的象征,也是戰馬馳騁、甲士拼殺所努力追求的天、地、人的統一與自由。
題畫于詩,是為了闡發畫意,因而往往能收到詩情畫意交互滲透、相得益彰的審美效果。康熙是一代帝王,但也不愧為一位藝術家。即使離開了原有畫圖,康熙此詩中傳神的人物形象,情態的生動描摹、諧和的環境氣氛的渲染,本身即富有畫意。真不知何者為詩、何者是畫!詩、畫藝術的結合,達到了化境。
上一篇:隋煬帝·楊廣《野望詩》
下一篇:金海陵王·完顏亮《鵲橋仙·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