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王績·野望》鑒賞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此詩主要寫山野秋景,在閑逸中帶幾分彷徨苦悶。這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頗為有名的佳作。它脫盡六朝的靡麗習氣,透露了一種新的詩風。
這首詩五言八句,語言平易,風格淡遠,文字障礙不多,只需對以下幾個辭語作一些解釋:
東皋,作者隱居故鄉時的游眺之處,故而自號“東皋子”。“皋”,水邊之高地。
徙倚,猶言徘徊,流連不去。陶潛《閑情賦》有云:“步徙倚以忘趣。”
欲何依,說自己心境孤寂,無處依歸。
長歌懷采薇,這里詩人引入了先秦的典實。用的是何典?卻有不同說法:一說是用“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事,此借典以示“避世隱居之意”。另一說,是用《詩經·召南·草蟲》末章詩意,用以“反映隋唐之際經激烈動亂之后,某些知識分子彷徨寂寞的心情”。我認為以后說為是。因為,從全詩的意境和“相顧無相識”的句意以及詩人本身的狀況來看,《詩經·草蟲》末章的詩意更接近詩人的當時心情和識見。
* * * *
這首詩的成就,不在它的思想內容及詩旨,而在于它在詩律史上的重要意義。唐代的律詩,經過南朝的醞釀孵化,直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手里遂為定型化,才有了成熟的格律。王績《野望》的體裁,就是后來定格的五言律詩。但它卻比沈、宋定型化早了六十多年,可見他是一位善于格律,并勇于嘗試新形式的詩人。《野望》完全符合后來格律詩的寫法,中間兩聯對仗十分工整,全用正正相對的“正名對”。你看:“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確是唐代律詩這種新詩體的先聲。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五言律前此失嚴者多,應以此章為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評王績詩作時也說——
氣格遒健,皆能滌初唐排偶板滯之習,置之開元、天寶間,弗能別也。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劉琨·重贈盧諶》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植·野田黃雀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