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五陵》原文與賞析
唐寅
五陵昔日繁華地,今日漫天草蔓青。
蔓草不除陵寢廢,當時一寸與人爭。
五陵是西漢皇帝死后葬埋的五座陵墓。即: 高帝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該地在今咸陽市西北、渭水北岸)。五陵因為鄰近長安,居住著很多貴族與富豪。風俗崇尚奢侈。杜甫《秋興》有:“五陵裘馬自輕狂”, 白居易《琵琶行》有“五陵年少爭緾頭, 一曲紅綃不知數”句。可見,到了唐代,五陵仍然是一個富豪繁華的地區。可是,好景畢竟不長。歷史的長河流到了明代,五陵就今不如昔地荒涼冷落了。
作者唐寅 (唐伯虎) 是明代的詩人兼畫家,號稱江南第一才子。他來到五陵游歷,撫今思昔,情動于中地寫作了這一首七言絕句。
首句“五陵昔日繁華地”,道出了歷史的過去。次句“今日漫天草蔓青”,寫出了眼前的景象: 五座陵墓已是“門前冷落鞍馬稀”地長滿了高高的雜草,一片荒涼頹敗景象。三句“蔓草不除陵寢廢”,進一步描繪: 雜草沒有人芟除,皇帝們陵寢上的配殿等建筑已經廢棄毀壞、淹沒在雜草叢中了。四句“當時一寸與人爭”,又回到了“昔日繁華地”上,哪怕是一寸土地已有很多人競相爭奪。爭奪來干什么?讀者自可以想象得出,可謂意味深長。
全詩使用白描手法,不涉典故,僅用首尾相顧、古今興衰的對比,發出了人世無常的嘆息。嘆息什么?作者沒有直接說出來,含蓄地讓讀者自己去發揮想象和再創造。想象落到一個“爭”字: 為人在世,適可而止,不要與人多爭些什么,退后一步自然寬,名利爭得再多,就像五陵中的五個顯赫一時的皇帝、日后還不是要落得個“漫天草蔓青”的結局么?
詩貴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蓄而不發。恩格斯說:“作者的見解愈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愈好。” (致瑪·哈克奈斯) 唐寅這首詩恰恰如此。
上一篇:宋濂《五泄山水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查慎行《興安嶺絕頂遠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