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滿子
聞君為漢將, 虜騎罷南侵。
出塞清沙漠, 還家拜羽林。
風(fēng)霜臣節(jié)苦, 歲月主恩深。
為語西河使, 知余報國心。
崔顥
詩題中的“梁州”應(yīng)作“涼州”。梁州與涼州有時可通,如曲中的涼州詞可作梁州詞;有時則不宜混用,因涼州與梁州,唐代均有其地。此詩前四句敘西北邊境事,或可釋為追敘往昔,但七句“為語西河使”,分明指河西地區(qū),其人之在涼州無疑。張都督當(dāng)系張敬忠,張于開元十一年(723)任河西節(jié)度使、涼府都督,見近人郁賢皓《唐刺史考》卷一,此外別無張姓的涼州都督,且年時亦與崔顥生平相合。
這其實是一首干謁詩,末句“知余報國心”,一本作“余知”,清人紀(jì)昀評道:“‘知余’不過冀倖援引之詞,‘余知’則有勉以益勵忠誠之意,深淺間相去遠矣?!?嘉慶刻《瀛奎律髓刊誤》引)紀(jì)昀的評論不免自作多情,而且沒有考慮到“冀幸援引”的同時,也可以“益勉忠誠”,詩人自己尚且愿意親赴邊陲報國,其對張都督的擁護和勸勵不言可知。
崔顥于開元十一年登進士第,已確知他曾于開元間供職河?xùn)|軍幕,有自述詩“我在河?xùn)|時”(《結(jié)定襄郡獄效陶體》)為證,也曾在薊遼一帶從軍,有《古游俠呈軍中諸將》中的“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的描敘可據(jù)。足見他有志于立功邊陲,慷慨報國,決不能以“冀倖援引”而輕薄之;而且,既然報國心切,自然要求報國有路,“冀倖援引”又復(fù)何傷!
張敬忠史無傳,僅在《新唐書·張仁愿傳》中帶出了一行,說張敬忠為仁愿所賞薦。張仁愿鎮(zhèn)撫朔方,“斥地三百里而遠”,““突厥不敢逾山牧馬”,而且“世名仁愿知人”,被他賞薦的張敬忠也必然有過邊功。因此,首聯(lián)“虜騎罷南侵”的稱頌,當(dāng)非溢美之辭。這一聯(lián)與王昌齡《出塞》的“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同工。中兩聯(lián)因果相承,因“出塞清沙漠”,不得不謂“風(fēng)霜臣節(jié)苦”;“還家拜羽林”正所以言“主恩深”。當(dāng)句隔句均呼應(yīng)密邇,不僅以對仗工整見勝。末聯(lián)自申報國之情,不直出干求之意,而心事已經(jīng)昭然,比孟浩然向張九齡透露出“徒有羨魚情”更有身分。結(jié)句“知余”與起句“聞君”遙遙相對,遂有一氣呵成之妙。
全詩不用一典,而憂邊事、思良將、報國立功之志暈呈,受贈者的豐姿和贈詩人的心態(tài)并現(xiàn)。格高調(diào)遠,洵為盛唐氣象。
上一篇:張小瑩《贈梁任父同年》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唐]崔顥《贈梁州張都督》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