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鑒賞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是陳子昂從軍后失意時之作。武則天于萬歲通天元年(696),派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但主帥攸宜不曉軍事,對子昂所獻之奇計,未予采納,反被降職留用。他受到打擊后抑有不平,獨自登上古老的薊北樓面對遼闊長空、蒼茫大地,一時感懷燕昭王重用賢才的歷史往事,悲憤地寫下此詩。
唐幽州治薊。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幽州臺,即薊北樓,又名燕臺,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 * * *
此詩短短四句,卻抒發了作者從軍失意、報國無路的無比的悲憤心情。在幽州臺上,面對祖國的雄渾壯麗山河,置身于蒼茫宇宙之中,深感自己生不逢時,往前看,那些任用賢才的明君(如燕昭王)和卓絕人才(如樂毅),雖古已有之,但不及見;往后望,賢人亦當有之,然而不得見。此時,一股孤寂之情立涌心頭,于是灑下了動人心弦的感傷之淚。這里的古人與來者,均指卓越之賢才,即前賢與后賢。陳子昂之友盧藏用在《陳民別傳》中曾云:“……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毅)、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時人莫之知也。”
* * * *
這是一首慷慨而深沉的悲歌,在茫茫古今的感喟中,蘊含著詩人的政治理想與黑暗現實的難以排遣的尖刻矛盾。它高度概括了封建時代有多少才能之士不得重用的共同悲劇。前人評說此詩之作者“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黃周星語)的確,這首詩妙趣橫生,主要有三:
第一、突破一般“登樓詩”的老格局
它雖然題名為《登幽州臺歌》,但卻沒有一字賦寫登臨之事,也不描述所見幽州風光。可是,全詩卻寫了時間的綿長,空間的遼闊,并將空間與時間加以轉化。可能,在詩人的眼簾中,呈現著一個空曠的原野和渺渺的宇宙。但是,傳達給人們的卻是:歷史的漫漫和天地之悠悠。
第二、詩歌基調慷慨蒼涼,但不消沉悲觀
陳子昂是一位有宏偉抱負、有堅定意志的詩人,在詩歌革新上自當負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但是,在當時,唐詩巨大的新潮流還未到來。因此,詩人既悵未能與古賢為伍,又恨當今知音者少。雖然,也相信詩歌革新必有后賢接踵而至,但又恨人生短暫,恐不及見。其實,此幽州臺上的歌聲傳出不久,就有了巨大的回響:盛唐的一批大詩人王維、岑參、李白、杜甫等等出現了,唐詩此后即進入了我國整個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第三、采取長短參差的騷體句法
詩歌的形式與詩歌情意相應。上二句,各五言三頓,音節急促,適用抒抑郁不平之氣;下二句各六言四頓,正可抒曼聲長嘆之情。這種句型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恰巧與詩情的起伏不平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詩歌的感人力量。
這些,就是此詩既出即受到人們贊頌的重要原因,也是歷經千百年來不衰的魅力所在。當然,此詩的哲學和史學上的意義,尚待進一步探討,流傳所以如此之廣,一定還有超越藝術形式的因素。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登岳陽樓》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