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廷紀·玉漏遲》原文賞析
冬夜聞南鄰笙歌達曙
病多歡意淺,空篝素被,伴人凄惋。巷曲誰家?徹夜錦堂高宴。一片氍毹月冷,料燈影、衣香烘軟。嫌漏短,漏長卻在,者邊庭院。
沈郎瘦已經年,更懶拂冰絲,賦情難遣。總是無眠,聽到笛慵簫倦。咫尺銀屏笑語,早檐角、驚烏啼亂。殘夢遠,聲聲曉鐘敲斷。
項廷紀生性多情,郁愁成疾,在《憶云詞甲稿》自序云: “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艷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多愁善感的詞人對生活的體味,對事物的觀察是深刻細密的,而其繾綣情懷、憂思苦懼之欲念又多于常人,往往自縛難脫,自陷不拔。這首《玉漏遲》正是傷心人懷抱的自我寫照。
上片起句“病多歡意淺,空篝素被,伴人凄惋”,“空篝素被”語,用王沂孫《天香·龍涎香詞》的“漫惜余薰,空篝素被”句意,“篝”,即香籠,古人往往在籠內焚香,將被子等物放在香籠上薰。這里暗示身旁無有親人照拂,在冬夜寒冷的床上孤獨而臥,再加上多愁多病,更添一番凄惋和悲涼。“巷曲誰家?徹夜錦堂高宴”,“巷曲誰家”是一倒裝語,點題“南鄰”; “徹夜”拍合 “達曙”; “錦堂高宴”,言其富貴而熱鬧的場面。“一片氍毹月冷,料燈影、衣香烘軟”,具體描寫宴會的奢華。“氍毹” (qú shū) ,《風俗通》:“織毛縟謂之氍毹。”古樂府《隴西行》有“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語,這里指鋪設在宴堂上的地毯,結合“月冷”一詞,很可能將地毯沿階鋪設。“料燈影、衣香烘軟”句,意思是說燈光火影,香煙繚繞,把人的衣服都烤得溫暖了。一個“料”字點明“氍毹”、“燈影”皆出于詞人的擬想。詞人不僅揣想其場景的奢華,而且揣想其興致頗高,“嫌漏短,漏長卻在,者邊庭院! ”巷曲南鄰的主客們徹夜的歡宴,嫌時間過得太快,而詞人孤身冷臥,卻嫌時間過得太慢,不能早些天亮。“者邊”即這邊。上面采用的全是對比的手法,以環境、氛圍、景物、心情、冷暖、歡愁、漏長漏短等強烈的對比反差,反映出作者內心的痛苦和悲傷。
下片重寫所聞,扣緊題意。“沈郎瘦已經年,更懶拂冰絲,賦情難遣。”沈郎即是沈約,《梁書·沈約傳》記載,沈約曾為隱侯,他寫信給徐勉說自己年老多病,有“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 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等語,形容自己日見消瘦,衣服腰帶遂覺得寬大。這里詞人以沈郎瘦喻自己患病多年,與前“病多”呼應。“更懶拂冰絲,賦情難遣”,“冰絲”一本作“冰弦”,即琴弦; “賦情”一詞,這里指填詞,作者在《憶云詞》丙稿自序云: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時異境遷,結習不改。”想見作者把寫詩填詞當作排遣人生苦悶、消度時光的方法。但這里用了 “更懶” 、“難遣”等語,說明心緒極惡劣,毫無雅興,與上文“歡意淺”語又相呼應。“總是無眠,聽到笛慵簫倦”,“無眠”一句上承“病多”,因多愁多病故而神衰力疲,入睡艱難; “無眠”又墊起“聽到笛慵簫倦”,本來就患失眠,偏偏今宵又被隔壁的笛簫吵得更睡不著,無奈何地聽到笛簫演奏完了。“聽”字緊扣題意“聞” 字,“慵”、“倦”二詞用擬人化手法,反映聽者的百般煩惱、心情懊喪。隔壁的笛聲簫聲雖漸漸消歇,但是一陣陣說笑聲又聒噪不停,“咫尺銀屏笑語,早檐角、驚烏啼亂”,“咫尺”形容相距很近,就象在身旁一樣,作者用夸張的手法描寫隔壁宴會的說笑聲非常之大,連早晨檐角樹上的棲鴉都被驚醒了。烏鴉哇哇亂叫,更添吵鬧,使人無法入睡。這里寫到“早”,題意“笙歌達曙”至此寫完。詞人通宵未能闔眼,天明時分,才朦朧睡著,“殘夢遠,聲聲曉鐘敲斷”,沒想一陣晨鐘把他又驚醒了,詞人所做的“殘夢”再也難續了。結句充滿了無奈和懊喪的情緒。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很有特點,全篇采用對比反襯的方法,虛實結合。寫難狀之景如在眼前,難言之情浸淫在字里行間,字面上不見愁字而又無處不愁,情調感傷,氣氛凄涼,可謂詞人抑郁沉邈,深婉情致的代表作。
上一篇:《吳翌鳳·玉樓春》原文賞析
下一篇:《劉基·瑞龍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