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演出了悲壯的告別。他從二十四歲同精兵八千人起事,縱橫天下,繼秦王朝后一度掌握政權(quán)。七八年間,身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幾乎沒有敗北過,他作為人杰的短暫一生,最后一幕是在烏江岸邊,當(dāng)?shù)赝らL撐船相待,勸告從垓下突圍兵敗的項羽東渡烏江,以期重整旗鼓,項羽說,當(dāng)年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沒有一人生還,有什么面目重見江東父老;終于不肯渡江,自己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人雖死,人格精神震懾人心。
李清照對項羽的生與死無疑都持肯定評價。而詩人的情思則圍繞著項羽不肯過江的悲劇場面回旋。她想了些什么?并沒有說,留給讀者思索。
李清照在宋建炎二年(1128),從陷于北方游牧民族金人之手的青州,逃到丈夫所在也是南渡后朝廷所在的建康(今南京)。那時,徽欽二帝已被金人擄去經(jīng)年。李清照寫了“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yīng)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dǎo),北來消息欠劉琨”這樣無限感慨的詩句。想到被虜?shù)膬蓪m或許正在風(fēng)蕭蕭的易水邊,而國事處處與八百年前南渡的晉代相似,只是缺少象當(dāng)時王導(dǎo)(276—339)那樣總攬朝政的重臣,劉琨(270?—318)那樣“聞雞起舞”、整頓軍政的將領(lǐng)。
而趙構(gòu)即帝位以后,不圖恢復(fù)中原,卻在金人的軍事政治壓力下,一味避其鋒芒,建炎三年(1129)閏八月,離開建康向東南一帶輾轉(zhuǎn)南逃,最后遷都臨安(今杭州)。李清照其時丈夫逝世不久,迫于時勢,也隨之往越東(今浙江省)沿海一帶避難,奔波了七八個月,又一次切身體驗了國破家亡之痛。
同李清照留傳不多的其他詩作相印證,《絕句》一詩多半是在這次痛苦的經(jīng)歷之后才作的。
金兵在后,四面楚歌,也許正是這一處境使詩人想到項羽的英雄末路。
對于項羽之不肯過江東,歷代眾說紛紜。唐代詩人杜牧(803—852)就說過:“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碧日f項羽之事已難懸擬,宋代朝廷卻是一遷再遷,喪氣失態(tài),拱手求和,對金人“幣厚辭蓋卑”;此日江東縱有才俊,但北伐已近無望。在欲說還休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詩后隱有敏感而又無可奈何的女詩人的多少悲憤!
項羽之不肯渡江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偏安一隅的趙構(gòu)和朝臣們,厚顏無恥,妥協(xié)投降,不惜犧牲土地玉帛,置人民生命財產(chǎn)于不顧;與項羽的自覺有愧于心,相去何可以道里計!再據(jù)《史記》,項羽最后把戰(zhàn)馬贈烏江亭長,下馬步行,在白刃戰(zhàn)中殺敵數(shù)百,自己身上受傷十多處,才自刎而亡。青史上項羽一死以謝江東父老,其捐軀的壯烈,更反襯出眼前君臣們貪生怕死、只求茍全的渺小萎葸!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懷古的幽情,戛然而止,頓化為對委曲求和的趙構(gòu)之流的鞭撻。而“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既是對項羽的論定,豈不更是詩人的自誓和對后人的惕勵么?
通觀全詩二十個字,不正是無權(quán)又無力的詩人目睹土地日蹙、國運式微的頹局,滿懷國愁家恨,遠(yuǎn)眺滾滾江流,在項羽的身影下發(fā)出的一聲浩嘆!
上一篇: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絕句四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