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馮班·臨桂伯墓下》原文賞析
馬鬣悠悠宿草新,賢人聞道作明神。昭君恨氣萇弘血,帶露和煙又一春。
“臨桂伯”,瞿式耜的封爵。式耜,江蘇常熟人,明末著名的抗清大臣。南明時任廣西巡撫,后擁立桂王,為東閣大學(xué)士兼桂林留守,桂王轉(zhuǎn)徙各地,式耜堅守桂林四年,抱定“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臨難遺表》)的決心,擊退了清兵多次進攻,最后被俘犧牲。式耜的英雄行為,贏得了漢族人民普遍的同情和尊敬,他死后五年歸葬家鄉(xiāng),蘇州一帶人民紛紛傳說他成神顯靈,向他祭拜。這詩就是一首祭吊之作。
第一句是憑吊瞿墓的印象。“馬鬣”,指墳上的土封。“宿草”,指墓上經(jīng)年的草。這句寫式耜的墓安閑地、靜靜地躺在這里,墓上的草又青青一片了。這景象傳達出一種肅穆而動人哀感的氣氛。下面一句“賢人聞道作明神”,寫到成神的傳說。“作明神”是式耜最后也是最高的歸宿,也是時人對他最好的褒獎,寫出這一點,“賢人”的賢跡就可以想見了。中間用了“聞道”一辭,一見得是傳說,二點示出作者的思想活動,三顯出懷念,追慕之情,涵詠之間,頗多意味。
一、二句由吊其墓到想其人,三、四句是贊嘆,大意是說,式耜雖長眠在這里,但他的遺恨、他那忠于明朝的意念永遠是不會消歇的。這里用了兩個典故:“昭君恨氣”指昭君恨死異域、懷念故國的感情;“萇弘血”指萇弘身死而遺恨彌篤的精神(據(jù)說萇弘被殺,其血三年化而為碧)。這兩個典故用到式耜身上,精神實質(zhì)十分相合,甚至細節(jié)也有相類之處:杜甫想象昭君“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式耜的魂魄是否也從南國歸來了呢?萇弘血三年成碧,式耜死后五年遷葬,都會是歷時愈久,其志愈堅吧?“帶露和煙又一春”,是前句的謂辭,表示時間,很有彈性。一是表示已過時間,又是一年了,又表示將過時間,“又一春”,還有多少“一春”呢?此意也可說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帶露和煙”,春景很美,“蒼涼之意出以綿麗之詞”(張維屏《聽松廬詩話》),更覺悲涼,同時這樣寫,又是對墓下這個美的靈魂的一個表彰。詩從吊墓起,又落到墓前,頗具回環(huán)之美。
上一篇:古詩《陳恭尹·村居即事(錄二)·絲絲寒雨濕飛塵》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蔣智由·久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