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民歌·滿歌行》原文與賞析
為樂未幾時,遭時崄巇,逢此百離。伶丁荼毒,愁苦難為。遙望極辰,天曉月移。憂來填心,誰當我知!戚戚多思慮,耿耿殊不寧,禍福無形。唯念古人,遜位躬耕,遂我所愿。以茲自寧。自鄙棲棲,守此末榮。暮秋烈風,昔蹈滄海,心不能安。攬衣瞻夜,北斗闌干。星漢照我,去自無他。奉事二親,勞心可言。窮達天為,智者不愁。多為少憂。安貧樂道,師彼莊周。遺名者貴,子遐同游。往者二賢,名垂千秋。飲酒歌舞,樂復何須?照視日月,日月馳驅。轗軻人間,何有何無?貪財惜費,此一何愚!鑿石見火,居代幾時?為當歡樂,心得所喜。安神養性,得保遐期。
從此詩所寫的內容來看,基本可以斷定產生于東漢末年。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外戚、宦官輪流專權,軍閥割據,混戰不已,不僅是社會最下層的貧民百姓遭災遇難,就是士大夫階層也難逃困厄的處境,時時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為此而產生了逃避亂世,羨慕躬耕的安貧樂道思想。這首詩就反映了這樣的社會現實及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情懷。
全詩可分為五層。從 “為樂未幾時”至 “誰當我知”九句為第一層,寫時世傾危及自己的憂懼心情。開篇便從遭逢亂世寫起: “為樂未幾時,遭時崄巇,逢此百離。”進入仕途未有多久,就遇到了這險惡的世道,遭到了種種災難。崄巇,本來形容山險峻,這里是指時世傾危。離,同 “罹”,憂也。這里,詩人將自己因遭逢亂世而產生的憂愁心情刻畫出來了,“百離”二字就足以看出其憂之深。“伶丁荼毒,愁苦難為”二句,是說憂愁難以解除。伶丁, 孤獨。荼毒,形容痛苦。為,治病。面對時世崄巇,主人公深感孤獨痛苦,但又無法消除。“遙望極辰,天曉月移”二句是形容其滿腹憂愁,夜不成寐之狀,他遙望極星,直至天亮月沉。極辰,即極星、北辰星。“憂來填心,誰當我知”二句言其愁思無人理解。本來是孤獨痛苦,憂思深深,再加上無人理解,更是憂上加憂了。
從“戚戚多思慮”到“守此末榮”為第二層。描寫主人公對躬耕生活的羨慕。這一層仍是從憂愁寫起: “戚戚多思慮,耿耿殊不寧。”戚戚,憂懼的樣子。《論語 ·述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耿耿,心神不寧之狀。詩人整天憂懼,思慮重重,心神不安。何以如此呢?那就是由于時世崄巇,而使之 “禍福無形”。今日還安然無恙,明日就可能大禍臨頭。言外之意是說官場不可久留。這表現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普遍的惴惴不安的心理狀態。“唯念古人,遜位躬耕,遂我所愿,以茲自寧”四句,寫其心志。正當詩人為 “禍福無形”而“耿耿不寧”之時,想到了古代高士隱逸躬耕,避世遠禍之事,便產生了躬耕壟畝的心愿,并想要以此來平息心頭的不安。古人“遜位躬耕”是指傳說中的高潔的隱士,如許由等人不慕功名利祿,情愿躬耕隴畝之事。在亂世之時,一些士人常常是想往這種生活。“自鄙棲棲,守此末榮”二句,是對自己仕途生活的否定。棲棲,忙碌不安貌。《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由于詩人羨慕 “遜位躬耕”,因而以自己在官場忙碌為可鄙,整天為了那微不足道的爵位俸祿奔波。詩人由出仕到鄙視仕途,這在思想上是一個極大的變化和轉折。當然,這種變化和轉折乃是由于現實黑暗,“禍福無形”所致。那么由羨慕隱逸躬耕到真正踏上這條道路,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在下文得到了進一步展示。
從 “暮秋烈風”到 “勞心可言” 為第三層,寫自己內心的種種顧慮。“暮秋烈風,昔蹈滄海,心不能安。”這一句喻時世艱難。昔,余冠英先生云:“恐是誤字。”蹈滄海,指隱居。這里是說時世傾危,想蹈海隱居,然而心情又難以平靜。他為何“心不能安”?難道還顧戀那“末榮”?顯然不是。既然是“自鄙棲棲”,就應該以歸隱為快。這里,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懸念。接著本該寫“心不能安”之由,可詩人卻繼續寫心不安之狀。這樣就更加突出地表現了歸隱時的思想顧慮。“攬衣瞻夜,北斗闌干。星漢照我,去自無他。”在那萬籟俱寂的夜晚,詩人攬衣出戶,瞻望星空,浮想聯翩,最后想到星漢照我辭官歸隱,應當沒有任何顧念。去,指歸隱。之所以還有顧慮,是因為還有奉養雙親之事。“奉事二親,勞心可言”二句,點出了他的顧慮的緣由。就是說除了奉養雙親之事,沒有其他勞心思慮的了。這欲歸隱時之慮非比仕途之憂。這前三層雖然都是在寫憂,但第三層所寫之憂與前兩層顯然有不同的內容。
從“窮達天為”到“名垂千秋”為第四層,寫詩人安貧樂道。“窮達天為,智者不愁,多為少憂。”窮達,是指仕途困厄與顯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古代很多士人遵循的準則。詩人認為“窮達”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所致,聰明之人不會為仕途困厄而憂愁。詩人是以此來安慰自己。接著便提出了他的主張:“安貧樂道,師彼莊周。遺名者貴,子遐同游。往者二賢,名垂千秋。”他主張向莊子和子遐學習,安貧樂道。莊周,戰國時期宋國人,思想家。子遐,此人不詳,余冠英說認為“或是指樂瑕公”。詩人稱贊他們是名垂千古的賢人。
從“飲酒歌舞”到篇末為第五層,寫安神養性。“飲酒歌舞,樂復何須?照視日月,日月馳驅。”馳驅,形容時光迅疾。這四句是寫應該及時行樂。飲著美酒,欣賞著輕歌漫舞,還有什么比這更快樂的呢?時光馳驅,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正因為如此,才不要有所追求。因而接著寫道:“轗軻人間,何有何無?貪財惜費,此一何愚!”轗軻,同“坎坷”,道路不平貌,比喻不得志。何有何無,是指不必計較有無。人生之路坎坷不平,又何必去計較有無?那些貪財惜費之人是多么愚蠢無知!“鑿石見火,居代幾時?為當歡樂,心得所喜。”這四句在前四句的基礎上進一步寫應及時行樂。鑿不見火,指鑿石冒出火星,一迸即滅,這里是用來比喻時光短促,如同那一閃即逝的火星。居代,即居世。人生短促,居世無多,應該心情愉悅。最后“安神養性,得保遐期”二句,既是第五層的結論,也是整首詩的結論,就是說只有安神養性,才能長命百歲。
從全詩的格調來看,并非十分高亢。詩人追求的是及時行樂,“安神養性”。但詩中描寫了時世的艱難,詩人的遭遇處境,使我們得以很好了解和認識當時社會,了解處于這一社會的士大夫階層的思想及其追求。因而此詩無疑是一篇很值得珍視的佳作。
此詩能將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邊敘事、邊議論,作者的思想也隨之而發。全詩五層,都是如此寫法,因而使詩篇顯得既內容豐富、情趣盎然,又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善用比喻,在詩中也顯得很突出。如以“暮秋烈風”,比喻時世傾危,以“轗軻”喻人生艱難,以“鑿石見火”喻生命短促等等,使詩篇顯得充實生動,增強了感人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元代民歌·游四門(海棠花下月明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燕燕》原文與賞析